媒體縱覽 | 全國生態環境部門爲考生築起綠色屏障(中國環境報)

“中高考期間,我們累計對萬餘件噪聲、惡臭、異味等投訴舉報進行篩查,對近400件涉考重點投訴舉報實施盯辦快辦,重點抽查2000餘件可能影響考試的投訴舉報,確保投訴能夠及時解決,爲考生營造良好的備考環境。”生態環境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工作人員提到的數據,是生態環境部門處置投訴舉報和現場執法的成果。

從異味追查到噪聲治理,從深夜排查到“接訴即辦”,全國生態環境部門爲考生築起一道綠色屏障。

接訴即響應,護考加速度

“護考無小事,哪怕追到凌晨,也要讓羣衆放心。”這是河南省鄭州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的承諾。

“聞到刺鼻氣味,孩子複習時總說頭暈。”高考前夕,鄭州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科技信息科接到羣衆舉報,某區域散發的油漆味與機油味讓高考家庭憂心忡忡。38℃的高溫下,二七大隊對周邊5公里展開拉網式排查。老舊小區、城郊結合部……排查持續至凌晨,最終鎖定一處焚燒廢舊輪胎的黑窩點。“立即叫停。”二七大隊中隊長陳斌當場固定證據,聯合多部門依法取締站點。

“沒想到這麼晚了,你們還在查。”得知問題解決後,考生家長特意打來電話致謝:“謝謝你們給高考‘淨’出一片好空氣。”

接訴後的迅捷響應在各地同步上演。廣東省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龍崗管理局在高考期間接到噪聲投訴,10分鐘內調度執法骨幹抵達現場。面對建築廢料處理公司內破碎機的轟鳴聲,執法人員表示:“高考是人生大考,噪聲必須‘讓路’。”企業當即承諾停工,家長連聲致謝:“沒想到解決得這麼快。”

速度背後是機制保障。鄭州市推行“護考專項行動”,噪聲異味投訴“當日清零”;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羅湖管理局組建“護考專班”,26名網格員駐守21個考點,線上落實“三個不過夜”,投訴24小時內必有迴應。

處置有溫度,解憂亦暖心

“接訴即辦”的核心不僅在於快和準,更在於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優解。

6月7日,陝西省西安市生態環境局滻灞國際港分局接到投訴,某工地在早晨6點開始施工,影響了考生休息,經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溝通,施工方表示:“我們少敲打,孩子多拿分。”高考期間,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一處施工工地因暴雨護坡發生形變,存在滑坡風險,修補過程中產生噪聲影響了考生備考。考慮到施工安全,生態環境部門接到投訴後未“一刀切”叫停,而是協商調整作業時段爲8時30分至12時、14時至18時,在保證安全的同時,錯開了考生在家備考的時間。

同樣體現溫度的還有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生態環境局的工作人員。高考前夕,望城區某小區投訴鋁合金切割噪聲擾民,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組織企業、居民、街道召開圓桌議事會,最終敲定“設備升級+錯峰生產”的方案,讓考生安心備考。

柔性執法絕不意味着向違法行爲妥協,而是強調在快速響應、依法辦事的同時,找到降噪和民生的平衡。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接到某工廠因維修地面產生鑿擊噪聲的舉報後,當場對企業進行普法並督促其暫停作業;湖南省邵陽市新寧分局接到飯店空調噪聲投訴後,分管領導第一時間帶隊到場勸止。

每一次高效且有人情味的處置背後,都是對考生的深切關懷和對羣衆訴求的高度重視。

這種帶有溫度的“接訴即辦”也促使更多企業從最初被動遵守監管要求,逐漸向主動擔當社會責任轉變。一些企業主動排查自身可能存在的噪聲源,自覺調整作業時間和方式。

聯動聚合力,協同破難題

中高考綠色護考牽動千家萬戶,許多擾民問題需要依靠“接訴即辦”驅動下的上下級、部門間協同聯動解決。

爲加強上下聯動,應急中心通過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發佈工作提示,要求各地在中高考期間緊盯平臺,確保涉考投訴舉報實現“第一時間接報、第一時間處理、第一時間反饋”。

在備考關鍵期,應急中心每日有專人實時篩查平臺上的噪聲、惡臭等關鍵投訴舉報信息,精準梳理出236件涉高考、125件涉中考的緊急舉報,第一時間提醒地方盯辦、快辦。

同時,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會同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合力破解投訴舉報難題。

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針對東方瑞園小區積水測量儀徹夜播報擾民問題,聯合住建、交通、城管等7部門接力處置,查出責任單位並調整設備;安徽省合肥市經開區生態環境分局聯合社區、交警疏堵結合整治長期非法佔道經營、噪聲嚴重擾民的芙蓉菜市場,切實保障備考學子的休息需求;湖南省長沙市構建“三維防護盾牌”,在50個考點部署230餘名執法力量,與公安、教育部門相互配合,防控噪聲污染。

爲確保每一個環節閉環管理和辦理質量,部、省、市三級生態環境部門對重點投訴舉報辦理情況進行了密集的抽查和跟蹤督辦,共同督辦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有力化解環境風險隱患,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應”。

“中高考承載着千萬學子的夢想與萬千家庭的期盼,我們必須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解決好考生和家長急難愁盼的突出環境問題。”應急中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打造好‘環保爲民連心橋’,進一步規範投訴舉報管理工作,提升環保爲民服務水平。”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記者 | 任靖

編輯 | 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