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川普壓力恐逼臺灣重啟核武討論 臺灣因應華府最務實是這招
美國雜誌外交政策在9月30日中國事務週報中,副主編巴默以「臺北該如何應對華府」爲題評論指出,臺灣雖受中美夾擊,仍有多條路徑可選。圖爲賴清德總統。歐新社
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9月30日的中國事務週報中,副主編巴默(James Palmer)以「臺北該如何應對華府」爲題指出,臺灣受到美中夾擊下有幾個應對華府的選項,除了暫時聽從川普主意,或透過其他辦法安撫川普,最務實的做法還是運用美國國會既有人脈,對白宮造成默示保衛臺灣的壓力。但他也警告,若臺灣最終無法再信任美國作爲安全夥伴,可能會開始認真討論重啓1980年代因美方壓力而中止的核武計劃。
美國總統川普回鍋白宮數月至今,臺灣面臨雙重壓力。近來外媒傳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遊說川普正式表態反對臺灣獨立;同時,白宮施壓臺灣,要求將相當部分的半導體產能移往美國,以換取保護。
對此巴默認爲,先前觀察人士曾推測川普與習近平可能達成所謂的「大交易」,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項真正發生。川普在履行協議方面的紀錄很差,中國若以爲能透過讓步換取他的承諾,或期待未來的美國政府會延續這樣的立場,那將是過於天真。
該文提到,雖然習近平近來在外交上與川普方面取得部分成功,但要讓美國積極反對臺灣獨立仍不太可能。雖然川普似乎對臺灣毫不在意,但許多共和黨人卻十分重視,而表態反臺獨無疑會被視爲屈服於中國。
然而,如今臺灣在白宮已缺乏盟友。川普第一任期內的對中鷹派,如前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前衆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以及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大多已被年輕的孤立主義者取代。現任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一度被視爲臺灣的堅定盟友,如今似乎以獲得川普的認可爲主要追求。
巴默在文中點出,臺灣眼前雖然困境重重,但並非毫無選擇。在他看來,其中一條路徑是「暫時聽從、討好川普」,即使那些計劃從長遠來看並不合理。他直言,把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搬到美國「在實務上是不可能的」。一來這個產業高度仰賴臺灣本地的材料技術、供應鏈與專業知識;二來在目睹現代汽車韓國員工在美國喬治亞州的遭遇後,臺灣工程師恐怕更缺乏意願。
他認爲,因川普的構想空洞,反而可能讓美臺談判拖得夠久,以致最後失去討論的意義。他表示:「臺灣可以假裝對計劃有興趣,在美國做一些象徵性投資,然後等待川普分心,轉向其他議題。」
臺灣另一種選擇是「用其他方式安撫川普」,不論是直接的,或透過政治利益。他舉例,臺灣最近與美國簽訂一份重要的大豆採購協議,雖然不足以彌補美方在中國市場損失的數百億美元,但多少能幫助陷入困境的美國農民。
除此之外,巴默認爲最務實的做法仍是運用在美國國會既有的人脈,施加壓力讓白宮維持對臺軍售,並至少默示保證防衛。臺灣在國會兩黨仍有不少朋友,比如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韋克爾(Roger Wicker),他最近訪臺並稱臺灣爲「自由國家」。此外,若能設法讓賴清德總統爭取到與川普會面,臺美關係或許仍有修補的機會。
巴默最後警告,從長遠來看,若臺灣無法信任美國作爲安全夥伴,可能會開始認真討論重啓1980年代在美國壓力下終止的核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