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80歲的聯合國,未來路在何方?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道 美聯社6月25日刊發文章,分析年屆80歲、面臨全球影響力下降的聯合國未來路在何方。文章摘編如下:

聯合國——形成於二戰廢墟中的全球協作夢想——將於本月迎來其成立80週年(1945年6月26日,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簽署《聯合國憲章》,爲聯合國的誕生奠定基石。10月24日,在得到多數簽字國批准後,《聯合國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本網注)。然而它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東西。

聯合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由於美國及其他會員國大幅削減所提供的資金支持,聯合國已被迫裁員並着手處理長期拖延的改革問題。其長期奉行的“多邊主義”信條正在遭到圍攻。其最具權威的機構安理會一直被縛住手腳,從而無法採取行動結束在烏克蘭和加沙的兩場戰爭。在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爆發之際,聯合國只是袖手旁觀。

在問世80年之後,在它試圖描畫一條面向未來的新路徑時,一個疑問困擾着這個機構及其僱用和管理的近15萬工作人員:在一個日益引發爭議和分裂的世界裡,聯合國能否始終保持重要性?隨着協作夢想漸行漸遠,它還能否繼續生存下去?

《聯合國憲章》中開門見山地宣佈了成員國的首要目標:“欲免後世再遭戰禍”。今年早些時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重提這一主題:“在80年後,人們可以指出聯合國創立與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直接關聯。”

在一個使用固定電話、收音機和螺旋槳飛機的時代,最早簽署《聯合國憲章》的只有50個國家——大多來自拉美和歐洲。在幾十年時間裡,聯合國成員國數量幾乎增加了三倍,達到193個,現在非洲國家成爲最大的羣體。聯合國系統也實現了巨大擴張。

曾兩度出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的馬凱碩認爲,聯合國迄今爲止成功地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他說,儘管仍然存在戰爭,但是死亡人數一直呈現長期下降趨勢,“而且總體而言,世界仍是一個遠比先前更爲和平的地方”。

馬凱碩等學者還提到1948年以來71次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成就,包括在安哥拉、柬埔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等地。

聯合國專門機構也受到廣泛讚譽,尤其是處理飢餓、難民和兒童事務的機構,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國際電信聯盟。

每年9月,世界領導人將在聯合國大會獲得一個全球發聲平臺。而外交官們每天會面,以討論從衝突到氣候變化以及爭取性別平等和優質教育的各類問題。安理會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在2022年戰爭爆發後仍然可以就這場戰爭展開面對面交鋒的唯一地方。馬凱碩說:“聯合國應該慶祝這樣一個事實,它依然活着,沒有壽終正寢。”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指出,特朗普政府破壞聯合國的企圖將使中國變得更爲重要。他說,隨着特朗普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中國將成爲這兩個機構“最具影響力和資金最雄厚”的支持者。(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