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的未來何在?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奉、樸、洪、李」這四姓,在韓國電影圈代表了「票房」與「名聲」,然而,當2025坎城影展入圍名單揭曉後,竟沒有一部韓國電影下,韓國電影圈開始反思:下一代新秀導演在那裡?

精句選粹■Time will tell, patience is needed.

2025坎城影展入圍名單揭曉,沒有韓國片,一部都沒有。這讓過去26年總能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青睞的韓國電影圈是大吃一驚。

所幸導演鄭有美(Joung Yu-mi)的動畫短片《眼鏡》有受邀參加坎城影展影評人週短片競賽單元,讓韓國在今年坎城影展中,打破了「零」的紀錄,不至於一部都沒有受邀參加。

在坎城影展的挫敗,讓韓國人開始檢討起「韓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韓國電影圈、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眼光都集中在「奉(俊昊)、樸(贊鬱)、洪(尚秀)、李(滄東)」四大導演身上,因爲他們也是全球各主要影展的常勝軍。

四大導演 風雲20多年

也因此,過去20多年來,韓國整個電影圈幾乎是由「奉、樸、洪、李」等少數所謂的菁英們所主導,而過去20多年裡,韓國電影圈在全球也確實獲得了令人世人矚目的成就。

然而,問題是,20多年來,韓國電影圈除了這「奉、樸、洪、李」四大導演外,可還有培養出「新四大」?新一代電影新秀導演在那裡?是韓國社會對電影圈的共同疑問。

這樣的疑問,若單純從數據來看,依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2025年報告》,韓國擁有活躍的觀衆羣和全球票房市場,以票房收入計算,韓國在全球影院市場排名第九,去年收入達1.24兆韓元(約新臺幣288億元)。

這樣的成績不能說不好,但是,從電影業發展現況來看,韓國電影圈已經開始呈現「壟斷」的情況,幾乎沒有獨立工作室的創意與藝術電影的空間,韓國的票房電影過去十多年來,幾乎是由大型娛樂公司或片商所主導,而大型片商熱衷於拍攝可能成爲票房大片的電影,而不是支持具有創意、甚至是具有冒險性的藝術電影。

獨立製片 生存空間受限

當大型片商追逐票房大片時,也就更加瘋迷「奉、樸、洪、李」四大導演,獨立製片的新銳導演的電影也就幾乎沒有上映空間,進而很容易就被忽視,電影圈的「壟斷」現象也就更加嚴重。

然而,很多現象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今天韓國電影圈的天下雖然幾乎是由「奉、樸、洪、李」四大導演所主導,但他們也不是一出道就拍出享譽國際的電影,像奉俊昊是出道十年多後纔在電影圈站穩,樸贊鬱第一部片的觀衆只有99人。

但是,當年「奉、樸、洪、李」出道時,韓國電影圈有讓他們持續成長的機會與環境,現在的韓國電影是愈來愈產業化、也愈來愈具規模下,整個生態環境對新銳導演也相對嚴苛,面對擁有資源的大型片商,也更難生存與出頭,但這都有待時間來改善,而且需要耐心。

生態環境,是不會因爲一次坎城影展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當韓國電影圈開始意識到問題時,至少會提出對策,也會對韓國電影圈的未來帶來一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