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的小多邊合作正在崛起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3月29日文章,原題:“安全紐帶-2025”之後:中國的小多邊主義正在崛起 今年3月13日,中國、伊朗和俄羅斯在伊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恰巴哈爾港附近結束了“安全紐帶-2025”聯合演習,該港口靠近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等海上咽喉要道。來自南非、巴基斯坦和阿曼等多個國家的觀察員參加了此次演習,凸顯了國際關注度。此次演習反映了中國的戰略意圖,即增強地區海上安全能力,保護關鍵能源供應路線,並促進靈活的小多邊安全合作。中國在東南亞和東非等不同地區積極發展小多邊合作框架。例如,中國和柬埔寨聯合主辦的“純淨家園-2023”多國聯合掃雷行動,吸引了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新西蘭、俄羅斯在內的14個國家的積極參與,這凸顯了中國作爲一個建設性的全球參與者,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倡導包容、務實的安全合作,而非組建排他性的地緣政治集團。小多邊主義的特點是成員數量有限、目標明確、合作機制靈活,它是介於傳統聯盟和綜合性多邊機構之間的一種戰略治理模式。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小多邊框架是對當代安全形勢的務實迴應,旨在應對非傳統挑戰,並規避像聯合國這類大型多邊平臺常常存在的效率低下等固有侷限。以“安全紐帶-2025”聯合演習爲例,中國積極推動小多邊安全合作背後的戰略考量,可以從四個相互關聯的動機來理解。第一,保障重要海上貿易航線對中國國家利益至關重要。作爲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中國很依賴經由海上咽喉要道運輸的石油,尤其是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等關鍵通道。中國與伊朗、俄羅斯等地區夥伴在這些戰略要地定期舉行聯合演習,凸顯了中國確保海上穩定、震懾海盜威脅以及保障能源供應線暢通無阻的目的。中國海軍在這些海域的頻繁出現和積極參與,不僅增強了地區海上安全,也表明中國致力於通過合作而非單邊安全措施,長期戰略性地保護其重要經濟命脈。第二,小多邊演習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海軍的能力、協同作戰能力以及在全球的海上影響力。這種常態化的實戰演練直接推動了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加速了遠洋作戰能力的發展,並增強了中國海軍在傳統近海海域以外執行任務的信心。因此,這些合作演習與中國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上強國、保障不斷拓展的海外利益的目標完美契合。第三,中國旨在爲西方主導的排他性小多邊安全集團提供一種替代方案。近年來,西方國家推動的一些聯盟迫使其他國家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從而加劇地緣政治兩極分化和地區緊張局勢。與此同時,中國在東南亞、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區不斷擴大交往,讓不同夥伴參與進來,通過務實合作的方式,而非基於意識形態或對抗性的集團,來重塑地區和全球安全秩序。通過包容性小多邊合作,中國系統地培育多樣化的外交和安全關係,減少因地緣政治孤立帶來的脆弱性。這種戰略多元化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強化了北京作爲國際安全領域建設性、積極貢獻者的全球形象,而非參與零和競爭的對抗性角色。第四,中國的小多邊安全戰略與全球安全倡議緊密契合。該倡議強調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談判以及包容性方法來應對全球安全挑戰。這種戰略靈活性表明,中國在全球不同地區發起或參與類似的小多邊框架具有巨大潛力。南太平洋、非洲、拉丁美洲和北極等地區,由於經濟聯繫、貿易路線、資源獲取或地緣政治意義,都對中國具有戰略重要性,這些地區可能很快就會出現類似的合作安全倡議。中國的包容性安全合作模式爲夥伴國提供了切實的安全利益,不會迫使它們加入對抗性集團或在意識形態上保持一致。總而言之,中國對小多邊安全合作持續且不斷深化的投入,標誌着其對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的一種審慎應對。中國通過提供務實的安全利益和具有包容性的選擇,力求維護自身戰略利益,並重塑國際安全治理體系。(作者 Ma Bo、Li Zishu,王從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