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政府是硅谷崛起重要推手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3月24日刊發題爲《美國政府建立硅谷》的文章,作者是朱利安·澤利澤。文章摘編如下:

唐納德·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後,許多科技巨頭認爲,現在——也就是他們賺得盆滿鉢滿以後——美國人不再需要大政府。埃隆·馬斯克成爲這場“拆政府運動”的急先鋒。這一角色尤其諷刺,因爲硅谷的崛起恰恰源自政府的慷慨扶持。如果沒有特朗普意圖連根拔除的這個行政體系,作爲美國現代經濟標誌性成就之一的高科技產業繁榮根本就不會出現。

硅谷的歷史揭示這場“反政府戰爭”構成的重大風險。因爲這場運動,特朗普可能徹底瓦解華盛頓與科技產業數十年的合作,而正是這種合作幫助美國偉大。

源於國防需求

這條高科技產業之路從二戰時開始修建。1945年,戰時的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主任萬尼瓦爾·布什抓住了時代精神,發佈了《科學:無盡的前沿》的專題報告,爲美國政府支持科學教育提出了原則宣言。這份提交給杜魯門總統的報告解釋了爲何政府對研究的支持對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如此重要。布什在報告附帶的信中寫道:“對於具備相應技能的人來說,科學展示着一片基本還無人涉足的腹地。這種探索對國家和個人的回報無比豐厚。科學進步是我們保護國家安全、改善健康、增進就業、提高生活水平和發展文化的關鍵。”

大型計算機系統的研發很多都源於國防需求。大型計算機系統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就開始製造,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和其他一些國防部門在格萊迪恩·巴恩斯少將領導下研發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ENIAC)。ENIAC在1946年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學者莫克利與埃克脫合作完成,起初最重要的功能是精準計算武器彈道。這個項目結束以前,政府就發現可以利用ENIAC進行多種工作,包括先進的氣象預報和風洞設計。在美國普查局的資助下,莫克利和埃克脫接下來研究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一種數字計算機因此誕生,其新的數據處理和儲存方式對工業用處極大。1952年大選之夜,重達1.6萬磅(約等於7200公斤)的UNIVAC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身旁早早預測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以壓倒性優勢擊敗艾德萊·史蒂文森。一個計算機明星誕生了。這臺機器甚至出現在一本《超人》漫畫的封面上。

政企密切合作

冷戰初期,聯邦政府不斷投入資源支持知識生產。《軍人權利法案》資助老兵上大學。1950年杜魯門簽署法案成立國家科學基金會,通過輔助非醫學領域的科學和工程作爲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補充。兩個機構的共同使命是“推動科學進步,促進國民健康、繁榮與福祉,確保國家防禦”。1957年蘇聯發射衛星後,共和黨總統艾森豪威爾與林登·約翰遜這些民主黨參議員聯合起來繼續之前的做法。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提供學生貸款、研究生獎學金和研究經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到1960年代初,美國大學繁榮發展,躋身全球頂尖學府之列。在冷戰不斷升溫之際,美國人佔據明確優勢的一個領域就是大學。

如果沒有當時出現的政企協作,互聯網根本不會誕生。儘管可能還有一些人在爭論是不是前副總統戈爾創造了互聯網,但聯邦政府創造了互聯網這一事實卻毋庸置疑。

1958年成立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與私營企業合作開展可能帶來巨大收益的高風險大規模研究。該局對1960年代末第一個高級計算機網絡“阿帕網”的誕生起到核心作用。阿帕網是現代互聯網的基礎。1986年國家科學基金會宣佈組建一個獨立的網絡,稱作國家科學基金會網絡(NSFNET)。基金會連通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並且批准學術網絡接入。這個項目被視爲商業互聯網誕生的“支柱”。其他值得注意的計算機創新也源自這次行動。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資金幫助斯坦福研究所發明了鼠標,這項技術使不具備很強專業技術的人更容易使用計算機。1991年,在戈爾推動下,國會通過《高性能計算法》,資助伊利諾伊大學國家超級運算技術應用中心的一個程序員團隊,幫助互聯網得到極大擴展。參與創建莫賽克通信公司和網景通信公司的工程師馬克·安德烈森在2000年承認:“只靠私營企業,這不可能發生,就算髮生至少也要晚很多年。”

政府資金推動

事實上,如果沒有政府,硅谷不會成爲今天的樣子。就像歷史學家瑪格麗特·奧馬拉在《知識之城》與《硅谷密碼》中精彩描述的那樣,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與斯坦福大學在研究上的合作,是後者成爲高科技教育和研究領域發動機的重要原因。政府資金推動這個曾經冷清的地區徹底轉型。奧馬拉提醒我們,曾經難以想象那裡將成爲重大發明和鉅額財富的中心。包括教務長弗雷德裡克·特曼在內的多名斯坦福大學領導人都歡迎聯邦經費,引領斯坦福研究園區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不僅斯坦福是用政府資金髮展起來的,散佈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許多企業也都得感謝華盛頓。1957年在聖何塞成立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靠着空軍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合同誕生髮展。航空航天局對這些公司生產的集成電路持續投資,降低了成本,促進半導體行業發展。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與羅納德·里根總統的戰略防禦計劃——一個能夠保護美國免遭核攻擊的大規模激光導彈防禦計劃(被批評者嘲笑爲“星球大戰”)——綁定的聯邦資金帶來政府計劃設想不到的各種計算機創新。儘管有關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車庫裡創業的故事令我們着迷,但政府仍繼續發揮巨大作用。奧馬拉在《硅谷密碼》中寫道:“從華盛頓的大理石大廳和華爾街的混凝土叢林,硅谷的誕生凝聚衆人之力。”包括馬薩諸塞州劍橋、費城和亞特蘭大等其他“知識城市”也是政府的類似受益者。

吸引高技術移民

除了與計算機和互聯網直接相關的政策之外,聯邦政府還在其他許多方面幫助高科技行業。例如,移民改革爲外國出生的高技術移民敞開大門。這些人才來到美國,幫助製造全世界今天都依賴的產品。美國希伯來移民救濟會幫助年輕的謝爾蓋·布林及其家人在1979年獲得從蘇聯移民的簽證。他後來成爲谷歌的創始人。馬斯克憑藉學生簽證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學業,然後用H1-B簽證留在美國。

事實上,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也得益於政府幫助。2009年對特斯拉是一個關鍵時刻:該公司從美國能源部獲得4.6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用於生產Model S。電動汽車稅收減免提升消費者對特斯拉和其他電動車的需求。聯邦研究撥款對於這些汽車的不同部件都發揮着作用。

幾十年來,聯邦政府和高科技行業始終站在一起。高科技故事一次次發生在往往是這個國家最保守的地區。歷史學家布魯斯·舒爾曼在《從棉花帶到陽光帶》一書中,追溯了南方和西南地區(20世紀60年代後現代保守主義運動的起點)如何基於防務合同和軍事基地振興發展。(編譯/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