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 以規則創新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每經評論員 付克友
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這標誌着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成功落地,在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衆所周知,金融業對香港GDP的貢獻已超20%,世界金融中心這一功能對於香港的城市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募資總額達到1067.13億港元,超過了2024年全年。時隔四年,港交所重新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而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不僅穩坐亞洲頭把交椅,在全球範圍內也穩居前三。資本市場的聚光燈再次聚焦香江,讓東方之珠愈發璀璨奪目。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佈局穩定幣,其意義顯而易見。這一舉措必將爲香港金融創新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能,爲香港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厚植沃土,更能讓香港成爲“規則輸出者”,以此增強國際金融話語權,進而重構世界金融格局,改變全球金融治理的權力分配。
之所以將“規則輸出”置於核心地位,是因爲穩定幣已成爲全球金融競爭的關鍵賽道。截至2025年6月,全球穩定幣發行規模已超過2500億美元。在這條賽道上,誰能制定規則,誰就能掌握主動權,並且在未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正是基於這樣的全球競爭邏輯,香港正在朝着全球穩定幣監管“規則輸出者”的目標邁進。《穩定幣條例》秉持“相同活動、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原則,構建起覆蓋資本充足性、儲備資產隔離、反洗錢等七大維度的監管體系。
這一監管體系的核心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高門檻准入機制、跨境穿透式監管以及技術中性與場景開放。這種嚴謹且具備前瞻性的設計,共同構成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全球穩定幣監管香港方案。
而“穩”字當頭,正是穩定幣香港方案的重要特點。香港金管局近期表示,希望循序漸進營造穩步發展的氛圍,從而讓香港的數字資產市場能夠更好發展。相關官員透露,首個穩定幣發行人牌照預計於明年初發出,且門檻較高;同時還提醒,穩定幣市場存在過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趨勢的問題——這恰恰是“穩”字當頭理念的具體體現。
所謂高門檻,是指要求發幣機構至少擁有2500萬港元資本,儲備資產必須進行獨立託管,這相當於讓穩定幣發行人先通過“體檢”纔有資格入場。如此一來,投機分子被擋在市場門外,留下的便是“有實力、有信譽”的機構。
在此基礎上,方案在投資者保護方面進一步細化:僅允許持牌機構向零售投資者銷售穩定幣,同時強制要求儲備資產進行透明化審計,以此提升公衆信任;此外,申請機構必須具備良好的維持運營能力和反洗錢能力。通過這些舉措,讓整個市場更加健康、透明、穩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香港《穩定幣條例》既爲金融創新的“發動機”加了一把猛油,又爲穩定幣的發展戴上了“安全帽”、穿上了“規範服”、立下了“交通規則”。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對穩定幣所掛鉤的法幣幣種持開放態度。儘管機構申請錨定人民幣的穩定幣仍受到使用場景、儲備要求等方面的限制,但美元穩定幣對接國際清算體系、港元穩定幣直連內地跨境支付網絡的制度設計,讓香港成爲唯一既能同時吸納離岸美元流動性,又能深度綁定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試驗場。在美元霸權鬆動、數字貨幣競爭白熱化的大背景下,這一規則創新的意義更加凸顯。
當穩定幣的香港方案從文本走向現實,這座世界金融中心正在書寫屬於數字金融時代的新敘事。這不僅是一場爲香港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的全新試驗與全面檢驗,更是一場改變全球金融競爭格局的規則輸出與權力重構。它正在驗證這樣的金融市場邏輯:誰制定規則,誰就定義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