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輸大陸LNG、大豆與玉米都已「歸零」 對船運利弊互見
▲運送穀物的主力船是巴拿馬型船。(圖/取自裕民官網)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中美貿易戰已經造成近三個月美國輸往中國的液化天然氣(LNG)、黃豆與玉米等多項大宗物資出現「歸零」現象,裕民航運高階分析,我國僅中油有4艘LNG船,但都是自用,不受歸零影響,黃豆與玉米大陸改自巴西、阿根廷進口,反而拉長航程,有利中小型散裝船。
大陸信德海事網報導,已經超過70天沒有一條LNG船從美國到中。據船舶跟蹤平臺Kpler和Vortexa數據,中國自2月10日起正式對美LNG加徵15%關稅,並於4月4日追加34%反制稅,合計關稅負擔升至49%,隨後又因美方追加港口費用措施及雙方進一步博弈,關稅稅率一度升至高達125%,受此影響,已經超過70天沒有一艘美國LNG運輸船抵達中國港口,這一紀錄刷新了過去五年來的最長間隔。
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LNG進口總量突破7300萬噸,其中美國份額不斷萎縮,從2021年貿易協定高峰時的11%跌至2024年的不足3%。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天然氣專家Anne-Sophie Corbeau直言:“中國的LNG進口商將不會再簽署任何新的美國LNG供應合同。“目前,中國買家正在重新評估其已簽署的13份美國長期合同,並就價格條款展開再談判。另部分已籤合同的貨物被轉售至歐洲,以避開關稅與國內需求減弱的雙重壓力。
在大豆部分,根據《日本經濟新聞》本月21日報導,自今年1月16日以來,中國未再預約任何美國產大豆或玉米採購訂單。數據顯示,3個月來進口爲零,創近年來最低水準。
據路透社報導,3月份,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比去年同期增長12%,但這些貨物是中國買家擔心中美之間可能發生的貿易摩擦,提前在去年年底前訂購的貨物,在今年3月到港。
替代供應迅速填補空白,據巴西大豆種植戶協會透露,4月上旬一週時間裡,中國簽署了至少240萬噸巴西大豆採購合同,約爲中國單月大豆壓榨總量的三分之一;彭博社報導稱,相當於40艘散貨船的運輸量,爲巴西出口史上的一次罕見集中成交。
分析師預測,受巴西大豆大豐收後新豆到港的推動,中國4-6月份的大豆進口量可能達到創紀錄的3130萬噸。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已經迅速成爲中國壓榨企業的首選來源。
2024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LNG達830萬噸,同比增長3.29%,僅次於澳大利亞和卡達。2025年初,澳大利亞伍德賽德能源(Woodside)更與中國華潤燃氣簽署一份15年、每年60萬噸的LNG長期協定,爲雙方合作打開新局面。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天然氣產量達43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而中國自俄羅斯進口LNG,主要是採用管線運輸,而不是使用船舶運輸。而Kpler LNG團隊主管Gillian Boccara指出,即便不考慮關稅,將美國LNG運往中國,是不符經濟效益的,這可能是全球能源通道的一次深層次重塑。
德海事網認爲,供應鏈調整已進入“不可逆”階段。隨着中美戰略競爭延伸至能源安全領域,海運市場正見證一場悄然進行中的全球路線圖重寫。
未來,船東、能源貿易商及政策制定者需共同關注這一趨勢帶來的運輸路徑轉變、運價波動與投資決策重估。 正如有人所說,「全球地緣博弈如何演進,最終都會反映在海圖上的那條條船線上。」
裕民高階指出,中國大陸因上一次的中美貿易戰,就已開始增加本國的黃豆等農產品產量,並增加對南美的穀物採購,以航程來說,從美國海灣到中國約30多天,從巴西到中國要40多天,增加10天以上航程,降低船隻週轉率,有利市場運價。
海岬型船主要運的是鐵礦砂與鋁礬土,產地都不在美國,因此未受這一波中美貿易戰或關稅大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