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疊加恐一次削弱30%我競爭力 翁履中:央行要適度貶值
美國總統川普。(歐新社)
美國開始實施對臺課徵20%對等關稅,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昨證實,我國對等關稅爲「原有稅率再加20%」。旅美學者翁履中9日凌晨在臉書上表示,他以工具機等產品爲例,原本稅率2至4%,加上20%對等關稅將會是20至24%以上,再疊加今年9%的匯率升值影響,等於競爭力一次性削弱30%左右。執政者現在採取的紓困和補助是正確的做法,這是立刻幫助產業的第一步,建議央行適度讓臺幣貶值,替出口企業爭取喘息空間。
翁履中認爲,對等關稅疊加效應,臺灣出口競爭力流失風險上升,穩住產業信心是當務之急。臺灣出口製造業正同時承受美國暫時性20%對等關稅、新臺幣升值與貿易談判遲遲無果的三重壓力。由經濟部證實,8月7日生效的關稅並非單純的20%,而是必須在既有最惠國(MFN)稅率上加徵,例如輸美工具機原稅率4%左右,加上20%對等關稅後實際稅率超過24%,若再加反傾銷或反補貼稅,成本更高。臺灣並未獲得歐盟「疊加豁免」,與日韓相比談判進度落後,使出口競爭力進一步下滑。
翁履中指出,在美方眼中,降稅的交換條件可能是對美加大投資或在科技戰略領域讓步。臺積電在美千億美元擴廠暫時爭取到半導體免稅,但傳統制造業如金屬工具機、緊固件、不鏽鋼面板等仍是首當其衝的犧牲者。今年新臺幣升值約9%,等於在關稅之外再加一層壓力。業界反映已有訂單延後或取消,信心下滑。超過3000名業者參加經濟部與美方律師舉辦的線上說明會,凸顯市場對新規的不安。
翁履中說,行政院雖已啓動穩就業、產業轉型、紓困貸款與多元市場開拓等方案,但在國際談判桌上的籌碼仍有限,暫時性關稅若無法靠國內對策撐住,產業掏空風險將快速擴大。
翁履中表示,這一次的衝擊,數字說得很清楚,工具機等產品原本稅率2至4%,加上20%對等關稅將會是20至24%以上,再疊加今年9%的匯率升值影響,等於競爭力一次性削弱30%左右。他從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的官方資料,整理了簡單的工具機關稅表,大家很清楚可以看到臺灣的工具機平均出口美國關稅如無調整,將落在20至25%之間。而其他有跟美國簽訂FTA的國家,可以豁免各國的對等關稅以外的一般稅率,其中包括了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
翁履中說,需要特別注意這不只是工具機產業的困境,因爲其他臺灣出口產品同樣遇到疊加關稅影響,對臺灣來說,作爲出口導向經濟體,當臺灣持續加大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無法簽訂FTA或是任何貿易協定,如今遇到關稅戰,就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劣勢。面對美國的強勢貿易策略,坦白說,沒有任何國家能「輕鬆解套」。正因如此,這是一個必須政治休兵、全民共體時艱的時刻。國內要團結,不要害怕承認產業掏空危機正在發生。
翁履中表示,執政者現在採取的紓困和補助是正確的做法,毫無疑問這是立刻幫助產業的第一步。穩住信心是臺灣現在需要的努力,除此之外,建議央行適度讓臺幣貶值,替出口企業爭取喘息空間;目前的租稅減免與低利、無息融資,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相互配合,防止資金鍊斷裂或許都可以加速,加大力道;開拓市場聽起來可行,但實際上各國都遇到關稅壓力,其他市場多半會採取更保護的措施,雖然要嘗試,但需要很現實的說,要有關鍵突破的可能性有限。另外,明確公佈對美談判重點與時程也是信心重建的關鍵,減少企業在資訊真空中誤判佈局。
翁履中指出,看着臺灣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在美國的臺灣朋友不少人都透過各自管道爲臺灣說話,媒體報導NVIDIA的黃仁勳爲臺積電爭取到晶片豁免已經是難能可貴的成績,其他的努力多半得到美國好友爲臺灣抱屈,但他們能改變的實在有限。
翁履中認爲,面對川普關稅戰,其實「20%」跟「20%+」,除了受影響的企業主會計算差距之外,一般老百姓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工作和薪資還能不能養家餬口,換句話說,媒體上或是政治人物如果因爲關稅而進行的相互指責,言詞交鋒,除了宣泄不滿之外,實際上對臺灣並沒有幫助。當然,如果目的是爲了要取得政治紅利,罵了誰,打壓了誰,貼了誰標籤,來換自己的流量,先政治後國家的思維,希望更多人能理解這種風氣有多需要改變。
翁履中強調,臺灣當然有來自對岸的壓力,但是壓力的浪潮有先來後到,當下最明顯的共同壓力源當然是美國的全球關稅戰,如果臺灣能用自己的對策穩住國內陣腳,撐過關稅戰的前期,當美國遇到關稅戰的反作用力,幾個月後做出調整的可能性不低。利用臺灣的經濟實力穩住產業,不僅是守住臺灣產業的必要,也是未來的談判桌上多一分底氣的關鍵。聽起來很樂觀,但是,臺灣沒有悲觀的本錢,更沒有內耗的理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