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疊加「競爭力一次性削弱30%」 他拋2大解方:沒悲觀的本錢

▲川普「付清節大禮」,臺灣關稅竟是疊加20%。(圖/路透社)

網搜小組/劉維榛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大多數國家都是採疊加方式計算關稅,而臺灣真正的關稅數字是「原關稅加上20%」。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以工具機等產品爲例,原稅率加上20%,以及今年9%的匯率升值,等於競爭力一次削弱約3成,喊話執政者要採取紓困和補助,同時他也建議央行適度讓臺幣貶值,替出口企業爭取喘息空間。

翁履中在臉書粉專《中間觀點:解讀政治,看懂世界》以「對等關稅疊加效應,臺灣出口競爭力流失風險上升,穩住產業信心是當務之急」爲標題發表對疊加關稅的看法,他說,目前臺灣出口製造業正同時承受美國暫時性20%對等關稅、新臺幣升值與貿易談判遲遲無果的三重壓力。

經濟部終於證實,8月7日生效的關稅並非單純的20%,翁履中直言,若再加反傾銷或反補貼稅,成本更高。尤其臺灣並未獲得歐盟「疊加豁免」,與日韓相比談判進度落後,使出口競爭力進一步下滑。

翁履中指出,在美方眼中,降稅的交換條件可能是「對美加大投資」或在「科技戰略領域讓步」。臺積電在美千億美元擴廠暫時爭取到半導體免稅,但傳統制造業如金屬工具機、緊固件、不鏽鋼面板等仍是首當其衝的犧牲者。今年新臺幣升值約9%,等於在關稅之外再加一層壓力。業界反映已有訂單延後或取消,信心下滑。超過3000名業者參加經濟部與美方律師舉辦的線上說明會,凸顯市場對新規的不安。

翁履中說,雖然行政院雖已啓動穩就業、產業轉型、紓困貸款與多元市場開拓等方案,但在國際談判桌上的籌碼仍有限,暫時性關稅若無法靠國內對策撐住,產業掏空風險將快速擴大。

「這一次的衝擊,數字說得很清楚!」翁履中直呼,8月7日生效的對等關稅,並非單純加徵20%,而是疊加在原本最惠國稅率之上,例如輸美工具機原稅率約2至4%,加上新關稅後實際稅率爲20至24%,「再疊加今年9%的匯率升值影響,等於競爭力一次性削弱30%左右。」

翁履中認爲,需要特別注意這不只是工具機產業的困境,因爲其他臺灣出口產品同樣遇到疊加關稅影響,對臺灣來說,作爲出口導向經濟體,當臺灣持續加大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無法簽訂FTA或是任何貿易協定,如今遇到關稅戰,就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劣勢。面對美國的強勢貿易策略,坦白說,沒有任何國家能「輕鬆解套」。

正因如此,這是一個必須政治休兵、全民共體時艱的時刻;國內要團結,不要害怕承認產業掏空危機正在發生。面對這空前危機,翁履中向執政者喊話,現在採取的紓困和補助是正確的做法,毫無疑問這是立刻幫助產業的第一步!穩住信心是臺灣現在需要的努力,除此之外,建議央行適度讓臺幣貶值,替出口企業爭取喘息空間。

對於這場川普關稅戰,翁履中苦口婆心向政壇再次喊話,其實20%跟20%疊加,除了受影響的企業主會計算差距之外,一般老百姓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工作和薪資還能不能養家餬口,換句話說,媒體上或是政治人物如果因爲關稅而進行的相互指責,言詞交鋒,除了宣泄不滿之外,實際上對臺灣並沒有幫助。

翁履中最後提醒,臺灣雖然面臨來自對岸的壓力,但當前最大的挑戰是美國的全球關稅戰。如果臺灣能制定對策,穩住國內基礎,撐過關稅戰前期,美國幾個月後調整政策的可能性很高。利用臺灣的經濟實力穩定產業,不僅能保護臺灣產業,也是未來談判時的重要籌碼。「對,聽起來很樂觀,但臺灣沒有悲觀的本錢,更沒有內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