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學報告:中美AI差距已快速縮小「近乎持平」

美大學報告:中美AI差距已快速縮小「近乎持平」(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自從Deepseek於不久前橫空出市後,中美的AI競爭迎來了劇變。美國史丹佛大學近日發佈AI研究報告,揭示中美AI模型性能差距近乎持平。

人工智慧研究機構Stanford HAI於4月8日發佈《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全面分析過去一年全球AI領域的發展趨勢。報告顯示,中國AI實力迅速追趕,與美國在頂級模型性能方面的差距大幅縮小,人工智慧的計算成本亦大幅下降,推動中國AI技術向高效、高普及的方向邁進。

報告指出,中美AI模型在2023年底的基礎測試表現上,美國模型曾在多項指標領先中國17.5至31.6個百分點,但到了2024年底,差距已縮小至僅0.3至8.1個百分點。其中,最小的差距僅爲0.3%,幾乎並駕齊驅。

中國在高性能AI模型的數量與品質方面持續增長,成爲全球人工智慧創新重鎮。中國目前是全球AI相關學術出版物與專利產出最多的國家,不僅量大,質量也在快速提升。在MMLU、HumanEval等重要基礎測試上,中國模型的表現已與美國模型不相上下,展示出AI技術的長足進步。

報告中也強調AI系統推理成本的大幅下降。從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執行GPT-3.5等級任務的推理成本暴降超過280倍。硬體層面上,運算成本每年下降30%,能源效率則每年提升40%,大大降低了AI開發與應用門檻。

此外,開源模型與封閉模型的性能差距持續縮小,在部分測試中甚至從8%縮小至僅1.7%,顯示開源模型在AI競賽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雖然美國仍在AI模型總量上保持領先,2024年共推出40個值得關注的AI模型,遠超歐洲的3個,但中國與其他新興區域如中東、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的AI發展也逐漸成熟,呈現多極化趨勢。也許未來幾年,中美AI競爭格局將迎來新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