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報告稱,中國頂級AI模型正抹平與美差距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馬夢陽】“中國頂級人工智能(AI)模型正接近抹平與美差距。”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由著名AI科學家李飛飛領銜的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機構(HAI)於近日發佈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在使用主要人工智能評估基準進行衡量時,中國AI模型與美國AI模型的性能差距從2023年的兩位數,縮小至2024年接近持平。例如,中國和美國模型在MMLU(衡量大規模多任務語言理解)方面的表現差距從兩年前的17.5%縮小到2024年底的0.3%。

據《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進步在其相關論文研究和專利方面都有所體現。自2016年以來,中國AI相關的出版物穩步增加。該報告彙編的數據顯示,到2023年,中國已處在AI研究論文的全球領先地位,研究論文數量佔全球總數的23.2%,而歐洲和印度的這一比例分別爲15.2%和9.2%。中國在AI專利授權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佔2023年全球AI專利總數的69.7%,其次是美國(14.2%)。印度《鑄幣報》也關注到這一報告的發佈,其報道稱,印度的人工智能員工隊伍和人工智能使用範圍都有所增長。但在私人投資、專利產出、研究論文引用和創建全球公認的AI模型等領域依然落後。

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是近兩年該領域的關鍵詞之一。斯坦福大學HAI執行董事、AI指數指導委員會成員羅素·沃爾德表示:“去年,人工智能的應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其範圍和影響只會繼續增長。”報告發現,從醫療保健到交通運輸,人工智能正迅速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2023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223種AI醫療設備,而2015年只有6種。自動駕駛技術也已走向商業化應用。美國自動駕駛公司Waymo每週提供的自動駕駛服務已突破15萬次,中國百度公司旗下“蘿蔔快跑”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也在多個城市應用。

此外,全球企業正大力投入人工智能,並推動了創紀錄的投資和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發展勢頭尤爲強勁,在全球吸引了339億美元的私人投資,較2023年增長了18.7%。

當下,全球對人工智能的樂觀情緒正在上升,但分歧依然存在。在中國(83%)、印度尼西亞(80%)和泰國(77%)等國家,絕大多數人對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持樂觀態度。相比之下,在加拿大(40%)、美國(39%)和荷蘭(36%)等地,樂觀情緒要低得多。

隨着人工智能應用逐漸拓展到各個領域,各國政府正加大對人工智能的監管力度。2024年,美國出臺了59項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法規,是2023年的兩倍多。在全球範圍內,自2023年以來,在75個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中,提及人工智能的數量增加了21.3%,比2016年增加了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