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消解人類AI恐懼
(圖/摘自百度)
黑馬來了!尤其這是一匹值得期待也值得駕御的黑馬。 3月6日,被視爲「通用人工智能」(AGI)的Manus重磅登場了。一知半解的人可能認爲先有ChatGPT問世,又有DeepSeek接棒,再有Manus後續,將成天下三分之勢,這樣講其實只對了一半。首先所謂的通用人工智能體,系目前AI發展最高階段,具備跨域學習和適應能力,能像通用人才一樣在不同情境下自主學習、推理、規畫和執行搜索,而不侷限於單一任務。他不再根據「先輸入-再搜索-後給答」的固有語言模型,而是會根據高階目標自主拆分任務,調度工具、整合訊息來產出周延結果。
若將當前AI三大天王做一對比,首先會有技術架構上的差異,分別從單一模型到多自然體協作;再來也有能力矩陣上的不同,可謂三家各有所長。打個比方,ChatGPT像是個學問淵博的教授,但只靜坐課堂,等待學生提問纔回答。而DeepSeek則像幹練分析師,先解析問題,再提供由背後專業團隊推薦的解決方案。至於本文要介紹的主角Manus,系拉丁文「手」的字根,由中國大陸團隊Monica開發,較像是身旁的全能秘書,不僅提供建議,還會嘗試幫您把手頭上的活兒搞定。
百聞不如一見!筆者因緣際會取得邀請碼之後,就迫不急待地牛刀小試了一番。首先在首頁的輸入欄下達指令「請製作12頁關於文化大學介紹的PPT簡報,讓我這位教授可對高中生做10分鐘的有趣介紹」。不過吃一碗泡麪的光景,簡報檔已經做好了,此時真有被嚇到,因爲只消一句話任務就完成,而且還可在右側畫面看到Manus逐步分解指令,一一執行,到最後交付的過程,相當透明化。不管是校史系所資訊的收集,學校地理位置的分析,校園建築設施的盤點,再到夜景等視覺圖表的選配,都可瞭解Manus此時的進度,而非只有最後迸出結果。換言之,使用者可真實看到AI在想什麼和做什麼,這種思維軌跡掌控感應有助消解人們對AI黑箱的恐懼。
當然,Manus仍是處於導入期的發展中產品,有待進一步完善。此外,對臺灣人來說又多了一層考量,基於資安風險,公務機關早已全面禁用DeepSeek(並未限制一般民間使用),對晚輩Manus有無必要比照伺候,那就不幹筆者的事,有勞數發部長官們傷腦筋了。(作者爲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