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恐取代人類?圖靈獎得主:人類的直覺與驗證力無可取代

諾貝爾科學獎臺北峰會,特別規畫「臺灣諾科獎周公益演講」 ,今(8)日在北科大舉辦首場講座,並由ACM圖靈獎得主傑克·唐加拉(Jack Dongarra)拉開活動序幕,並闡述目前科技瓶頸與AI發展趨勢。(賀培晏攝)

諾貝爾科學獎臺北峰會,特別規畫「臺灣諾科獎周公益演講」 ,今(8)日在北科大舉辦首場講座,並由ACM圖靈獎得主傑克·唐加拉(Jack Dongarra)拉開活動序幕,他提到,雖然AI與高效能運算(HPC)技術突飛猛進,但「記憶體牆效應」仍是當前最大的技術瓶頸,此外AI也存在錯誤可能性,因此需要仰賴人們進行驗證、分辨答案合理性,而這也是人類不可能遭AI取代的原因之一。

傑克·唐加拉表示,當前全球在高效能運算上的最大障礙,來自電腦本身的架構限制,也就是所謂記憶體牆、資料搬運的問題,好比說一臺賽車每小時可跑200公里,實際卻只能開到2公里,是非常低效的資源利用。

傑克·唐加拉說明,這是因爲現代電腦的處理器運算速度發展迅速,然而記憶體的讀寫速度卻未同步提升,導致資料無法即時送達處理器,使電腦在「等待資料」時耗費大量時間;此外,資料在記憶體、儲存裝置或伺服器間搬動的過程,也高度耗能與低效,成爲限制AI與HPC應用效能的關鍵。

傑克·唐加拉指出,爲解決目前所碰到的問題,關鍵的處理在於,設計更適合AI的專用硬體,優化資料流動;改良演算法與應用架構:減少資料搬移次數、提升記憶體使用效率;研發新型電腦架構,如記憶體內運算、神經形態計算等,從根本突破「記憶體牆」限制。

傑克·唐加拉表示,即便AI運算面臨些許困境,但其帶來的改變都已是現代進行式,甚至連自己也每天都在使用AI工具,例如ChatGPT,因此未來無論是硬體架構、軟體設計,甚至社會制度,都必須隨之調整。

但AI帶來的衝擊,並非意味着人類將被取代,傑克·唐加拉認爲,當人們運用AI產出資料,又用這些資料讓AI 去推動下一步,將會形成一種封閉式的循環,倘若出現偏差、產生虛假結果,但又缺乏檢驗機制,將會是非常危險的情況,因此人類需要保有直覺與求證的心態,不只是看到運算結果,還要能夠理解答案的合理性。

傑克·唐加拉也向年輕學子喊話,若要投身研究之路,那就必須要做好面對失敗的勇氣,研究就是在每次的失敗中尋找經驗,再不斷嘗試慢慢取得突破的過程,透過長期累積將會成爲研究的高峰,而更重要的是「保有熱情,與志同道合的人一同研究相互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