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字意曝光 故宮文獻:16世紀已是強大部落

故宮博物院分享文獻紀錄中的馬太鞍,指出阿美族人久居於該處,早在16世紀就是一個強大的部落(圖/翻攝自國立故宮博物院臉書)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對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至今已導致17死、7失聯、93人受傷,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公佈院藏中和馬太鞍有關的文獻,解釋馬太鞍(Fata'an)在阿美族語是「樹豆」的意思,早在16世紀時這裡就是強大的部落,後續在荷蘭人、清朝的文獻中也都可見馬太鞍的紀錄。

故宮博物院昨(28)日在臉書分享馬太鞍(Fata'an)的歷史,指出Fata'an是花東縱谷中段的部落與地名,該處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在阿美族語中是「樹豆」的意思,可能是因爲當地樹豆廣佈而得名。

故宮博物院表示,阿美族人久居此處,至少在16世紀時就已是強大的部落,17世紀荷蘭人來臺,曾留下「Vattan」、「Vadan」等名稱,18世紀後的漢字文獻也有「貓丹」、「嗎噠唵」等名稱,直到19世紀晚期纔出現「馬大鞍」、「馬太鞍」的稱呼,1945年後一度被改稱爲「檯安」,之後光復鄉行政區劃立,才變成現在的光復鄉。

故宮博物院貼出各種文獻紀錄,19世紀陳枚繪製的《各省沿海口隘全圖》中的《後山圖》,就將馬太鞍稱爲貓丹(bâ-tan),更將花蓮溪稱爲「金沙溪」,推測與17世紀荷蘭人聽聞的黃金河傳說有關;19世紀晚期清朝開始進入臺灣東部,沈葆楨於1875年7月撰寫的報告,提到有派人幫各部落族人造冊,其中就包含嗎噠唵部落;1877年福建船政大臣吳贊誠的報告,也提到馬大鞍、大巴塱等地「地廣人稀,曠土不少,可容招墾」,是馬太鞍重大變化的見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