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百年文獻曝光!馬太鞍從「貓丹」到「光復」見證歷史變遷

圖中標示的「貓丹」,用臺語念爲bâ-tan,音近Fata'an。圖/擷取自FB粉專「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因颱風「樺加沙」導致上游堰塞湖溢流,造成當地街區嚴重受災,居民生活一夕受重創。這片土地不僅是阿美(邦查)族世居之所,也承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日透過館藏文獻,回顧馬太鞍在不同時代留下的足跡,引發外界關注。

故宮在臉書粉專指出,馬太鞍原名Fata’an,在阿美族語中意爲「樹豆」,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自16世紀起發展成花東縱谷的重要部落。隨着外來政權與語言書寫的轉變,這塊土地在不同文獻中留下多樣名字:17世紀荷蘭人記錄的「Vattan」或「Vadan」、18世紀漢文典籍中的「貓丹」、「嗎噠唵」,19世紀末出現「馬大鞍」與「馬太鞍」的寫法。

1945年後,地方一度被稱爲「檯安」,直至光復鄉行政區設立,才定名爲「光復」。故宮表示,這些不僅出反映時代更迭與族羣互動,也象徵Fata’an在歷史長河中的多重面貌。

院方同時提醒,馬太鞍在今年9月再度面臨百年罕見的天災,當地居民正艱辛復原。前往協助的志工與「鏟子超人」們,務必先確認需求、穿戴防護裝備並評估自身狀況,若是個人行動,也應先到光復車站前的志工分配站登記,以確保安全。

故宮也邀請社會大衆一同分享對馬太鞍的印象與祝福,並呼籲國人以行動與心意支持花蓮災後復建,盼望這片土地早日恢復往日的安定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