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爲護士減負,不妨破除論文“硬指標”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年我國護士節主題爲“關愛護士隊伍,守護人民健康”。

國家衛健委辦公廳日前發佈通知指出,要關心關愛護士隊伍,切實爲護士減負。其中提到,要優化護理服務流程,提高護理服務效率,減少臨牀護士從事非護理工作。鼓勵採用在線學習、遠程指導等方式合理開展護士培訓,減少重複性培訓考覈、競賽等。

爲護士減負,可謂正當其時。前不久,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一名護士發表的論文出現“男性患子宮肌瘤”,引發社會熱議。這一方面暴露出個別醫護人員學術不端、部分學術期刊審覈漏洞等亂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層醫護人員考覈評價需要破除“唯論文”傾向。

事實上,論文“硬指標”已成爲基層醫護的一大煩惱。我是某三甲醫院的一位護士,從事臨牀工作已有15年,護理工作我能獨當一面,但是按照單位的職稱評定要求,評主管護師必須發兩篇核心期刊論文,否則連門檻都摸不到。

這並非一家醫院的孤例。當前,醫護等實踐性崗位的職稱評定,普遍將論文數量作爲“硬槓槓”,與薪資、晉升直接掛鉤。事實上,一般來說,基層醫護人員日均工作超10小時,既要應對高強度診療,又要“擠時間”完成論文,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當論文成爲“剛需”,造假、代寫、版面交易等灰色產業鏈便應運而生。之前新聞報道稱,某醫學學術雜誌的電子版,一期能登上百篇論文,一年發文3000多篇。一些學術期刊的版面費從四千元至一萬元不等,暴露出“花錢發文”等潛規則,學術期刊淪爲“論文批發市場”,這些都是亟待治理的。

論文亂象的根源,在於人才評價標準與崗位特點存在脫節。以醫療行業爲例,一名外科醫生的價值本應體現在手術成功率、患者康復率上,但職稱評定卻以論文數量論英雄。這種“一刀切”的評價體系,迫使一線從業者陷入“沒苦硬吃”的困局——臨牀能手爲論文焦頭爛額,教學名師爲期刊奔波操勞,實踐人才爲職稱絞盡腦汁。

更深層的危害在於“人才逆淘汰”。當所謂的“科研”能力成爲唯一標尺時,真正紮根實踐、技術過硬的人才可能被邊緣化。固然也有擅長科研的醫護人員,能借助這一人才機制完成職業發展,但是因爲標準單一,也可能讓一些擅長“論文包裝”的投機者平步青雲。

這不是反對醫生、護士搞科研,而是當科研(事實上是論文)成爲唯一標準,這種考覈可能背離了對醫護人員工作能力、醫療水平的真實評價,導致“能治病的不如會寫文的,能教書的不如會發刊的”。事實上,在這次論文烏龍事件之後,社交媒體上就有博主在傳授所謂“掛號經驗”:掛號要警惕“年輕高職稱”的醫生,年紀輕輕掛副高、正高,簡歷滿是科研論文、高分期刊,但可能臨牀經驗卻寥寥。

我以爲,破局之道還在職稱評定標準迴歸醫護人員(特別是護士)能力本位,優化人才評價指標。

破除論文“硬指標”,需從制度層面重構人才評價體系。其一,針對實踐性崗位推行“差異化考覈”,用臨牀案例、技術專利、教學成果等替代論文要求。例如,護士職稱評定可側重急救技能、患者滿意度等方面。其二,建立“代表作”制度,鼓勵原創性、社會價值導向的研究,避免“以量取勝”。其三,強化第三方評估與動態監管,對學術造假零容忍,對期刊審覈“倒查追責”。

護士節之際,全社會在致敬白衣天使的奉獻,也希望能給護士一個健康、合理的職業晉升渠道,做到合理評估、不唯論文。對於護理這個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職稱評定標準更應該向實踐操作、向一線工作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