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討論營商環境,不應陷入地域黑的語言陷阱

近日,關於“山東黑子”的討論引人關注。疑似身處國外、出生在山東的某網紅,長期以來以“黑”山東來博取流量,一些誇張的表達,比如酒桌的等級、考公的執念、魚頭魚尾的朝向等被廣泛傳播,而該網紅也從中收割流量,直播帶貨、賣貨。

隨之而來的是,輿論場也被這樣的地域黑話術撕裂了:一部分人認爲這種表達是直陳當地積弊,屬於諍言逆耳,應該“虛心接受,積極改變”;另一部分則認爲,這是對山東人集體的污名化,進而奮起反擊“地域黑子”。結果又引爆了更多的爭論,前者認爲後者“不思改變、器量狹小”;後者認爲前者是地域黑的同謀幫兇。

既然有個別網紅,人設就是地域黑、拉仇恨、引流量、搞收割,那麼,嚴肅的公共討論就不應該陷入這種話語陷阱當中,不能再在這個泥坑裡“打架”了。

地域攻擊本身就是一種邏輯缺陷、製造撕裂的毒性表達,它對特定地域的人羣貼上了刻板印象的標籤,並投射了強烈的負面情緒:動輒使用全稱做判斷——“哪裡的人就是不行”。

從論辯的藝術角度來說,地域黑可以舉出某地100個缺點,但是哪怕反駁者舉出當地100個優點,也難以構成邏輯上的“全稱否定”式反駁,甚至可能因爲表達效果不佳,給人以諱疾忌醫的感覺。這是因爲辯論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語言陷阱當中,辯論就不應該從“某某地方人”的全稱判斷開始。

應該跳出地域黑的語言陷阱,迴歸到改善營商環境的公共理性討論當中。“對事不對人、說事不說地”,如果有具體的地方營商環境惡劣,政府服務企業意識差、民營企業不受重視,那麼應該針對具體問題展開批評,而不能“機關槍橫掃一片”,拿“哪裡哪裡的人”做文章。

在之前追問“六小龍爲何出現在杭州”的公共討論中,包括濟南媒體都有跟進提問:我們對標杭州該學什麼?這是一種正向的追問:不同地方都來對標對錶營商環境的優劣異同,審視創新氛圍,反思制度環境短板弱項。

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演進、情緒傳播、極化表達,很容易將公共討論拖入撕裂、站隊中,讓一些故意製造對立的人從中漁利,最終口水和怒火淹沒了討論。

所以,有問題的,解決問題;有不足的,就補短板;創業氛圍不好的,就應反思。公共討論不應陷入地域黑的語言陷阱中,無需跟着一些惡意搞對立的網紅追波逐浪;也要對正常的批評建議,傾聽思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