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玻璃心診療室】劉昭儀/不像話的豆芽菜
不像話的豆芽菜。圖/陳佳蕙
豆芽菜是好相處的食材。不但易取得,價格相對便宜,更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膳食纖維和多種維生素,主婦們可讓優質的豆芽菜一年四季忠實地堅守牛棚待命,不論先發或救援,都能稱職地爲全家人美味登場!
豆芽須摘不摘?營養與精緻的拔河
不過,下鍋料理前,大家都如何處理豆芽菜呢?百搭的豆芽菜是料理界的千面女郎,豐儉由人。關於前置處理,到底要不要掐頭去尾?就營養角度而言,頭尾是芽菜新生營養素的集中處,去除芽須或種子莢殼會流失大量營養素;但某些菜餚的呈現要兼顧色香味,或強調純粹的口感時,必須單留莖,也就是所謂的「銀芽」。
這時便讓下廚者猶豫,到底要狂野的原汁原味?還是要精修收斂的呈現呢?
我的母親堅持豆芽要整理乾淨才能優雅上桌。所以從小我就被分派負責摘豆芽,不但要兩手溼答答地折雙頭外,得一直低頭垂頸,火眼金睛將一大盆的雜亂無章去蕪存菁,真是考驗耐心的苦差事啊(捶肩)!但當媽媽將白嫩的豆芽料理美美端上桌,又瞬間感到料理升級,一切辛苦終究值得。
前陣子去韓國吃了許多美食,比如湯飯、排骨湯、醒酒湯等等,湯頭裡總是豪邁撒了許多豆芽,且是頭尾皆未整理,以一種原汁原味的狂野姿態,在鐵製或陶製的大湯碗,襯托其他食材的氣勢磅礴,不容小覷其中的滋味與深意。品嚐過後果然沒讓人失望,以舌尖味蕾的滿足,貼近在地的飲食文化。
到底要讓小豆芽完整任性地做自己?還是撥亂反正、規矩做良民?不只在料理,家長們教養孩子、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應該不只一次的問過自己吧?就像我的母親認爲,豆芽就是要沒有雜質、晶瑩剔透的呈現;如果現實上爲圖方便快速,甚至是希望保留完整營養,而將豆芽的原本樣貌端上桌,她會搖搖頭笑着說:「不像話!」但若舉起筷子試吃,也許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滋味呢!不同的料理會有不同的食材配置與口感口味,若是堅持不處理莢殼芽須,導致美食走味,豈不是辜負了努力長大的豆芽們?
豆芽料理工序,也如教養變通之道
家長們的雲端資料庫,總是建立在過去的成長經驗與現有的框架中;孩子們的未來,卻是在他們自行摸索、建構的3D真實世界。兩者之間如何連接延續,將過去的智慧轉化成未來有效的實力,就考驗着家長們的因勢利導與靈活變通。
當孩子們逐漸成長,更要平等地將孩子們的想法納入重要的考慮因素,甚至讓孩子們透過不斷嘗試,找到自己的方向。即使家長們明知山有虎,只要在可控制風險的範圍,都要讓孩子親上虎山,才能明白自身行走的地圖中,歹路不可行、大路通羅馬的路標與定位。
豆芽如何料理,要吃了才知道。什麼時候吃、在哪裡吃、跟誰吃、如何搭配菜色吃……都會影響豆芽透過味蕾傳導到大腦神經通路的滋味。對孩子的陪伴與引導,更須依個別孩子的意願、能力、節奏,甚至客觀環境、現實條件和時間度量等,都是家長綜合考量的因素。比起好相處的豆芽料理,可是複雜千萬倍。
於是,當孩子漸漸長大,能在不同狀況下,決定自己要在未來的人生中掐頭去尾規格化,或原汁原味地做自己,孩子通常是直覺地根據過去成長曆程,從家長給予純粹的愛、信任與支持中,尋找不同的答案。他們會因此勇敢動手做,端出屬於他們的料理。
跟孩子一起做道簡單的豆芽料理吧!不用執着、拘泥或比較,天馬行空地嘗試亦無妨。讓孩子熟悉家常料理慣用的形式或工序,但也從旁放手讓他們隨興發揮,然後端上桌一起品嚐。或許被媽媽認爲不像話的豆芽菜,會成爲你家餐桌的米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