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害糖尿病? 研究曝:每週吃3份薯條「風險暴增20%」
▲ 研究顯示常吃薯條恐怕增加第2型糖尿病風險。(示意圖/VCG)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最新醫學研究揭露,每週食用薯條3次將使第2型糖尿病風險暴增20%,但同樣份量的馬鈴薯以水煮、烘烤或做成馬鈴薯泥等方式,卻不會造成顯著健康威脅。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共同進行,已於8月6日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科學新聞網《SciTechDaily》報導,研究團隊追蹤逾20萬5千名美國醫療專業人士長達40年,收集從1984年至2021年的飲食數據。所有受試者在研究開始時均無糖尿病、心臟病或癌症病史,每4年填寫一次詳細的飲食問卷,追蹤期間共有2萬2299人確診第2型糖尿病。
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每週攝取3份馬鈴薯與糖尿病風險增加5%相關,不論烹調方式。但若將範圍縮小至僅有薯條,風險則飆升至20%,相同份量的水煮、烘烤或馬鈴薯泥則未出現有意義的風險增加。
研究指出,若以全穀物取代每週3份馬鈴薯攝取量,糖尿病風險可降低8%;若完全取代薯條,風險降幅更高達19%。但以白米取代任何形式的馬鈴薯,反而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至於薯條爲何特別危險,報導提到,馬鈴薯本身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C和鎂等有益營養素,但高澱粉含量使其具備高升糖指數特性。且薯條經過高溫油炸處理,不僅破壞部分營養素,更可能產生有害化合物,加劇對血糖調節的負面影響。
儘管這是觀察性研究,無法完全確立因果關係,且受試者多爲歐洲血統的醫療專業人士,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完全適用於其他族羣,但研究團隊強調,「我們的發現突顯了馬鈴薯攝取與第2型糖尿病風險的關聯取決於特定的替代食物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