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開通北極航道 避地緣敏感咽喉

大陸企業海傑航運有限公司將於20日正式開通「中歐北極快航」。圖爲「天恩」號貨輪即將啓航,經過北極前往歐洲。(新華社)

大陸航運業在全球貿易路線上再下一城。據觀察者網報導,大陸企業海傑航運有限公司將於20日正式開通「中歐北極快航」,這條新航線取道北極東北航線,把大陸青島、上海、寧波等主要港口與英國費利克斯託、荷蘭鹿特丹、德國漢堡及波蘭格但斯克相連,使寧波舟山港至費利克斯託的航程縮短至僅18天。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9日對此表示,近年來,國際社會更加關注北極航道的利用前景,北極航道有潛力成爲國際貿易的重要路線。中方願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北冰洋沿岸國家以及其他感興趣的國家一道,在北極航道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方面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進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

美媒「政客新聞網」歐洲版18日指出,隨着北極冰層加速融化,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地緣政治格局,開啓新的航運通道與經濟機遇。中國的嘗試,不僅是一次航行,而是企圖建立起常態化的亞歐貨櫃航線,可能改寫國際貿易版圖。

美國北極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爾特·洪佩特直言:「北極是首個因氣候變化而迅速重塑地緣政治的大區域。如果沒有氣候變化,我們根本不會討論這個問題。」他指出,新開通的「中歐北極快航」不同於過去的實驗性「點對點」航行,而是嘗試將中國多個港口與歐洲多國港口常態連接,更像是一條真正的國際航運航線。

在全球貿易仍以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及馬六甲海峽爲主要航道的背景下,北極航線被視爲潛在替代選擇。洪佩特分析,北極航程更短,且可避開地緣政治高度敏感的咽喉要道,「或許不能立即取代蘇伊士,但會成爲補充路線。」他認爲中國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盈利,而是「積累經驗,培訓船員,爲未來做準備」。

洪佩特指出,歐洲零售業每年秋季從中國進口大量聖誕商品,傳統航線需40至50天,抵達時往往造成港口擁堵;若改走北極,貨品可提前三至四周抵達;他預測未來中國出口汽車或將成爲北極航線的主要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