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水道霍爾木茲
伊以衝突發生以來,伊朗頻頻威脅“關閉霍爾木茲海峽”令全球市場神經緊繃。這樣的情景在歷次波斯灣危機之中屢見不鮮,凸顯出霍爾木茲海峽在全球運輸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海峽北岸屬於伊朗,南岸則分屬阿曼和阿聯酋。從空中俯瞰,整個海峽宛如一個“人”字,一“撇”一“捺”的航道相對狹窄,尤其是在“人”字的交匯處,正接近於海峽最窄的地方,寬度僅約21英里,實際可供通航的航道更爲有限,每個方向僅寬約2英里。
這條恰似咽喉一般狹窄的水道,自古便是海上運輸的關鍵節點。早在15世紀至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霍爾木茲海峽便憑藉其位於“五海三洲之地”的優勢,形成了以其爲週轉中心的“三層貿易網絡”。
第一層貿易網絡主要侷限在波斯灣區域內,這也是霍爾木茲海峽的“1.0版本”。由於該區域海路和內河相通,內河又與陸路相連,吸引了各地商人與遊客頻繁往來。商人們不僅可以從霍爾木茲出發到設拉子、克爾曼等伊朗城市做生意,還經常穿過霍爾木茲海峽到達南岸的阿拉伯半島,通過陸路將貨物分銷至巴士拉(現爲伊拉克巴士拉省省會)。
隨着國際貿易的不斷髮展,“1.0版本”逐步融入印度洋貿易環線,進展到“2.0版本”。許多商人會從印度半島的馬拉巴爾海岸啓程,沿印度西海岸向北,穿過霍爾木茲海峽到達波斯灣。印度商人藉此向霍爾木茲輸入了大量紡織品、大米、糖和香料,而霍爾木茲商人則以馬匹、貴金屬等作爲交換。其中,波斯馬匹在印度非常受歡迎。印度商船常常從霍爾木茲將馬匹運至印度的焦爾、達博爾和果阿等港口。據史料記載,馬匹貿易帶來的利潤極爲驚人,收益率雖然會因馬匹品相、年齡及用途不同有所浮動,但基本穩定在300%至500%之間。
而“3.0版本”則是以霍爾木茲海峽爲週轉中心的遠洋貿易。從霍爾木茲海峽出發,東面經印度洋可達中國,西面經波斯連接地中海東岸,南面通過馬斯喀特、阿拉伯海西岸抵達非洲東海岸,北面則通達波斯以北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葡萄牙人在1515年佔領霍爾木茲後,還將其打造成“香料之路”的核心中轉站,使得霍爾木茲的商業影響力延伸至更遠的東方。16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亞、東南亞輸往西亞的香料貿易持續繁榮,商船大多從印度出發,經霍爾木茲海峽抵達地中海東岸,再從此處分銷至世界各地。
不過,這還不是霍爾木茲海峽的“巔峰形態”。從20世紀初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發現石油開始,霍爾木茲海峽作爲波斯灣海上的唯一出口,戰略價值再次發生了質的飛躍,成爲波斯灣石油輸往歐洲、北美及亞洲的關鍵航道,也被稱爲全球油氣運輸的“黃金通道”。
近年來,霍爾木茲海峽已成爲全球最繁忙的油輪通道,每天約有100艘巨型油輪穿梭於霍爾木茲海峽,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艘油輪通過。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2024年經過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流量平均爲2000萬桶/天,相當於全球液體石油消費量的約20%。此外,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霍爾木茲海峽還承擔着全球20%的液化天然氣貿易。甚至因此出現了一種說法稱,“誰控制了波斯灣,誰就控制了世界石油;誰控制了霍爾木茲海峽,誰就控制了世界石油的閥門”。
如此巨量的能源運輸難道必須高度依賴霍爾木茲海峽,就沒有替代路線?
綜合各方分析可以看到,成本是尋找替代方案的關鍵考量。從目前的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來看,海運依舊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一艘超大型油輪可以裝載約200萬桶原油,即便將航道通行費、港口使用費、港口設施運營維護費用以及運費等成本計入,平攤下來的單位成本也遠低於管道運輸、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
在管道運輸、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3個備選選項中,又以管道運輸難度係數最高。特別是建設長距離、大容量的跨境管道,不僅前期建設需要投入巨資,運營維護難度也非常大,更別提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需要多方合作,相關各方必須做好長期談判、反覆博弈以及漫長等待的心理準備。正因此,近年來一些海灣國家雖然不斷推進替代的管道運輸方案,但整體範圍和運輸能力都十分有限。
無怪乎IEA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乾脆“遺忘”了波斯灣地區正在運營的兩條輸油管道,直言“若霍爾木茲海峽關閉,幾乎無替代方案可將原油運出”。
當前,霍爾木茲海峽可能關閉的傳言已經嚴重影響了運輸業。數據分析公司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報告顯示,運輸不確定性的增長已導致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大型油輪租賃價格上漲了1倍以上,大幅超出同期波羅的海原油油輪指數(追蹤全球原油油輪運費)的12%。一旦霍爾木茲海峽封鎖,石油運輸船將不得不轉至其他線路,屆時運輸成本的上升、運輸時間的延長將導致原油供應緊張局勢,放大消費市場的不安情緒。
高度集中的運輸格局使霍爾木茲海峽成爲全球能源供應鏈的關鍵脆弱節點。畢竟一旦通航受阻,其影響將遠超地理範疇,直接衝擊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導致國際能源市場陷入混亂。分析師普遍認爲,雖然伊朗全面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概率不高,但僅僅是這一威脅的存在,就足以爲能源市場帶來劇烈震盪。摩根大通警告,油價在極端情況下可能觸及120美元/桶至130美元/桶的高位。德意志銀行指出,如果油價飆升至120美元/桶以上,將引發全球經濟放緩風險,“類似於1973年、1990年或2022年的情況”。
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和液化氣出口還通過支撐多國能源供應,深刻影響多國的工業生產和民衆的日常生活。一旦海峽關閉,許多國家的經濟體系必然受到嚴重衝擊,國際貿易乃至全球金融體系的變量也會呈指數級增加。以歐洲爲例,2024年每日柴油進口達120萬桶,約佔總用量的44%,而中東正是主要的柴油出口地區。若霍爾木茲海峽關閉,歐洲柴油供應緊張,運輸成本上升,將影響各類商品的生產和運輸,使通脹前景重新惡化,令本就在“保增長”和“穩通脹”之間陷入兩難的全球央行們越發頭疼。
霍爾木茲海峽這條狹窄的水道,可以是促進商貿流通、聯結東西方的紐帶,居中週轉常常能賺得盆滿鉢滿;卻也屢屢因對抗與衝突瞬間轉化爲扼住世界經濟咽喉的繩索,成爲多方鬥爭的博弈場。或許身處其間的國家和民衆,多年來難免會有“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喟嘆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