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祭稀土管制掀貿易戰 歐智庫曝內幕與「臺灣晶片」有關
中國大陸對美國祭出稀土管制的原因,可能與臺灣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中貿易摩擦持續升級,而這場爭端可能會影響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務院總理習近平的會面。分析也指出,中方祭出稀土管制的原因可能與臺灣有關。
布魯蓋爾經濟智庫(Bruegel economic think tank)分析指出,北京掌控全球約85%至90%的稀土加工能力,這些稀土對電池、半導體與精準導引武器等供應鏈至關重要。此次管制措施大幅升級,原先4月公告的七種稀土原料出口禁令,如今再新增五種(釓、鉺、銩、銪與鐿),同時限制範圍也擴大至提煉技術、設備及含有0.1%以上中國加工稀土的產品。此外,凡涉及軍事或「雙重用途」的稀土出口申請將自動遭到拒絕。
這次管制還包含所謂「中國人條款」,禁止中國公民未經批准參與海外稀土活動,做法類似美國對敏感技術的出口限制。由於執行困難,北京可能仿效美方建立「實體清單」,追蹤全球稀土最終使用者,進一步擴大其出口管制的全球影響。
受此衝擊最嚴重的行業包括美國國防項目,其中約30%的五角大廈計劃,如F-35戰機航電系統,恐因稀土短缺而延遲。波音公司可能面臨零件組裝問題。半導體領域的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與蘋果(Apple)勢必增加成本並面臨潛在延誤;電動車製造商如特斯拉(Tesla)可能被迫削減產量。
在歐洲,空中巴士(Airbus)、福斯汽車(Volkswagen)及其他電動車企業同樣受到嚴重影響。臺灣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TSMC)也可能受創,因AI晶片製造仰賴稀土材料。
北京選在APEC峰會前夕出招,時機顯然與近期美方舉措及臺灣相關發展有關。美國商務部9月29日實施「關聯企業規則」,將出口管制名單擴及被列名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堵住中國規避路徑。同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禁止美國生技企業向特定中企採購,並通過具挑釁意味的「抗中法案」(FIGHT China),限制美國資金投向中方半導體、AI與量子產業,顯示兩黨在經濟安全上的共識。
至於臺灣,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9月30日提議,要求供應美國市場的晶片產量應「美臺五五分攤」,以提升美國本土生產並強化臺灣安全。臺灣總統10月1日拒絕該提案,強調此舉可能削弱「矽盾」──即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能防止中方干預的戰略信念,並指出臺積電預計到2030年僅將20%的先進製程設在美國亞利桑那州。
然而,北京可能擔憂臺灣將技術與先進製程外移至美國。此外,中國大陸出口管制的域外效力,可能迫使臺積電向北京申請稀土材料出口許可,影響其對美國企業的晶片供應。若中國大陸將臺積電納入「實體清單」,美國AI產業供應鏈將更加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