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婭代表:優化學習生態,爲學生心理健康 “開方”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武文君 唐琪)近年來,中小學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頻發,心理問題檢出結果呈現低齡化趨勢。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認爲中小學生學習生態不良,是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調研中,劉希婭發現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中小學教育中依舊存在唯分數、唯升學的功利化導向,部分學校片面追求學業成績,忽視德體美勞教育,導致學生壓力過大,心理健康問題凸顯。
二是超前超綱教學、高頻次考試以及分班淘汰等做法不僅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還擠佔了運動和休息時間,導致“小眼鏡”“小胖墩”現象普遍,學生學業和心理負擔雙重疊加。
三是在教育內卷的背景下,部分家長過度重視學生知識學習,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學的方法和意識,進一步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四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研究不足,高校研究重理論輕實踐,教師培訓缺乏實操,難以滿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
劉希婭表示,唯有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爲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對此,她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要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優化中小學育人生態。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推進中考改革,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緩解升學壓力;嚴格規範招生政策,嚴禁違規跨區域招生、掐尖、買賣生源等行爲,治理招生亂象;持續督導國家課程落實情況,確保中小學生上齊上足國家課程,保證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杜絕超前超綱教學,不定期抽檢學校落實情況。
其次,社區應充分發揮牽頭作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社區應定期摸排轄區內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和身心狀況,及時對監護人的不當行爲進行勸阻或檢舉,加強對家長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導;應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服務中心,引入心理健康教師、醫院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員,爲家長提供心理諮詢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最後,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研究。高校等科研機構應以實踐性、預防性爲導向,加大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專項研究,要加強師範院校相關學科建設,重視全體師範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訓,注重心理問題預防、識別、干預等實操技能培養;同時加速打造國家級心理健康服務智能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整合高校、醫院、社區等資源,爲學生、家長、教師等提供針對性指導,實現心理健康診治智能化、精準化和規範化。
作者:武文君 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