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黑手”盯上民企,業界呼籲反網暴法出臺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紮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民營企業已經成爲我國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但近年來,針對民營企業的網絡攻擊事件時有發生。利用網絡製造散播謠言、負面信息進行敲詐勒索,儼然已經成爲一條“黑產業鏈”。這種行爲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名譽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佈了6個企業名譽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遭遇“流量黑手”的企業已經涉及了傳統產業、中介行業、科技企業、徵信機構等不同領域。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就整治網絡謠言提出了相關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建議,強化網絡謠言與網絡暴力綜合治理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也表示,擬提交“制定統一的反網絡暴力法”的建議。他指出,目前我國針對網暴行爲治理的法律法規比較分散,實踐中對平臺在網絡暴力治理中的責任無法壓實,應該推進網絡暴力治理模式從碎片化到體系化,提高網絡暴力治理整體效能。

民營企業成爲網絡“黑嘴”圍獵目標

據市場監管總局最新數據,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到2025年1月底的5670.7萬戶,是2012年民營企業數量的5.2倍。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如今的42萬多家,佔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推進創新的重要主體。公開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與外貿規模,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企業數量。

在參加2月17日在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時,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感慨道,“民營企業從無到有,發展到今天‘56789’的局面十分不易。”

良好的聲譽是民營企業構建品牌價值、贏取客戶和合作夥伴信任的關鍵,在危機時刻聲譽常常會左右一家民營企業的生死存亡。

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民營企業對聲譽的重視心理,通過抹黑中傷企業形象,來要挾企業支付“公關費”,以此牟取利益。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2024年度十大法律監督案例,某醫藥行業自媒體通過收集網絡信息,斷章取義發佈企業“黑稿”,並要挾企業付費刪稿。這些不實信息,使得受害企業名譽受損。僅從2021年1月到2021年10月,該自媒體向5家醫藥企業索取了153萬元人民幣。2023年12月28日,連雲港市海州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被告人宋某犯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責令被告人宋某退賠各被害單位全部非法所得,二審維持原判。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一條針對民營企業的黑色產業鏈正在互聯網上興起。

民營醫療機構更是受網絡“黑嘴”所害的“重災區”。我國醫療資源相對緊張,民營醫療機構是國民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參與者。醫患之間的糾紛和矛盾一直存在,但在一些謠言的引導及情緒化傳播的催化下,普通的醫療糾紛極易演變成爲針對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網絡暴力,激化了醫患矛盾,也損害了民營醫療機構的聲譽,對民營醫院經營造成了影響和打擊。

2020年12月,艾芬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稱,其經愛爾眼科治療眼病後視網膜脫落,“右眼幾乎失明”。此後,愛爾眼科被推上風口浪尖。

有數據統計指出,截至目前愛爾眼科與艾芬及其支持者已經涉及了18起訴訟案件,其中已有7起案件均終審判決艾芬及其支持者敗訴,其餘11起案件的一審判決中,艾芬方面也並無勝訴。

在這漫長的糾紛中,儘管並無醫療鑑定報告能證明愛爾眼科存在醫療過錯,但在“挖眼球”“草菅人命”等極具煽動性的標籤化攻擊之下,愛爾眼科的聲譽仍然受到了影響。

多方共治斬斷“網暴黑產”利益鏈

面對網絡謠言的攻擊,民營企業的維權難度大、舉證困難,並且造謠者通常會將企業行爲與敏感議題聯繫起來,對企業進行標籤化的攻擊,煽動公衆情緒。即便企業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利益,但受損的聲譽也難以恢復。

《中國經濟週刊》報道指出,損害商業信譽罪在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損失量化工作上,沒有一套可以操作的量化標準。一家企業邀請第三方機構,就網上“水軍”以及大V的涉企言論給企業商業信譽所帶來的損失進行了評估,評估報告指出企業損失高達5000多萬元。但企業相關負責人把這個評估報告遞送給有關部門,依然沒有獲得立案。

不過,這種針對民營企業的網絡攻擊也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近日,中央網信辦開展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重點整治任務主要包括:整治涉企網絡“黑嘴”,處置集納負面信息,造謠抹黑企業和企業家,從事虛假不實測評,詆譭產品服務質量等問題,進一步優化營商網絡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近期表示,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困難問題,精準施策、真幫實幫,把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與此同時,國家還將進一步營造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堅決打擊抹黑詆譭企業形象聲譽、炮製散佈虛假不實信息等涉企網絡行爲,加強高素質民營經濟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人士培育賦能計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此外,企業自身也在行動起來,與這些網絡“黑勢力”作鬥爭。

比如,愛爾眼科在面對“民營醫院逐利論”等惡意攻擊時,選擇以公益行動作爲迴應。公益行動能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也可能會幫助降低企業被惡意攻擊而受到的聲譽損失風險。

2022年7月30日,在EyeChina2022眼健康發展國際論壇暨愛爾眼科20週年慶典活動上,愛爾眼科發佈了重磅公益戰略,表示要助力打造可持續的眼健康公益生態。

愛爾眼科創造性構建了“交叉補貼”模式,即通過高端醫療服務所獲得的利潤補貼至低收入眼病患者羣體,爲困難患者提供長期、穩定的眼科醫療救助。此外,愛爾眼科還舉辦了“光明工程·白內障復明”“紅十字愛眼護眼工程”等多個主題公益活動。據愛爾眼科發佈的《2023年社會責任報告》,僅2023年一年愛爾眼科捐贈了3.86億元,累計支持公益項目700餘項,歷年累計幫助約150萬例困境眼病患者重建光明,眼健康義診和科普宣教覆蓋近2億人次。

2023年愛爾眼科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這也是愛爾眼科第三次獲得這個政府最高慈善獎項。2024年,愛爾眼科再次獲得“年度慈善企業”的榮譽稱號。

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表示:“時間是最好的顯影劑。上市越久,經歷越多,愛爾人越能感受到肩負的重任,越能體會到穩進的內涵,越能感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和信任。提升自己、造福患者、回報社會的信念,讓我們一路自信地走過來,也將推動我們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