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大體檢/道安篇…學者:依區域、族羣調整交通措施
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劉學聖
新北市交通事故件數居高不下,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說,新北幅員遼闊、人口衆多,不同區域交通型態與事故特性差異很大,須依區域特性與目標族羣細緻調整。
鄭永祥以金山、萬里等地爲例,公共運輸資源有限,居民仰賴自用運具比率高,相較板橋、新店等地,交通模式不同,事故類型有差異,交通改善不能一體適用。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張勝雄分析,新北市道路密集、使用者多元,交通流量與複雜度高,即便推動行人友善空間、交通寧靜區等措施,仍需時間才能累積效果。但針對行人環境的積極作爲,確實有助降低事故風險。
「第一步應勇於取消車種分流的僵化思維。」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理事黃柏嶽以中正路、新北大道一帶爲例,待轉格容納量不足,卻要應付龐大車流,曾建議試辦或開放部分路口機車直接左轉,交通局仍以安全爲由否決。
27歲陳姓男子則分享,每天通勤經過的三和路段,機車族壓力非常大。該路段是國道1號匯入點,每早大量車流涌入,「機車只能被擠到最外側,和公車、計程車擠在一起」,有時甚至乾脆直接騎上人行道,因爲太危險了。
25歲趙姓男子說,自己常騎自行車出門,「有時只能騎在人行道,有時又要下到馬路上,常常不曉得該怎麼走,真的很危險」,建議自行車與其他車種動線規畫應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