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大體檢/道安篇…車禍死亡人數 高雄最嚴峻挑戰

交通事故每天上演,高雄挑戰最爲嚴峻。市長陳其邁就任後,高雄車禍死傷數字雖下修,但據統計,近20年有19年,高雄車禍死亡人數居6都之冠,成爲高雄揮之不去的另類第一。

交通局表示,高雄幅員廣大,面積是1個新北市加3個臺北市,近年「30日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去年比2023年減6人,較2019年少41人。但依國際標準化比較指標,高雄每10萬人死亡率11.32人,雖低於全國的15人,仍高於其他5都。

道安會報分析肇事熱區,集中三民、鳳山、左營、苓雅、前鎮等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區。警方分析肇因,多爲未保持安全距離、未注意車前狀況、倒車未依規定,及交通安全意識薄弱。

20年來,高雄A1車禍(事故發生24小時內有人死亡)死亡數,僅2011年373人降居6都第二,其餘19年都居冠。警局表示,高雄人口逾272萬、機車約203萬輛、大型車約2.5萬輛,6都最多,致車禍頻傳。且近年標線、標誌、燈號一再調整,民衆追不上規範變化,習慣成錯,輕則受罰,重則傷亡,也是A1事故居高不下原因。

議員湯詠瑜也發現,高雄車禍身亡者 , 逾8成是頭部外傷且長者居多,多數長者因習慣戴「西瓜皮」安全帽且綁帶過鬆,市府應加強力道改善。

陳其邁2020年補選上任,在市政會議多次強調「這種血淋淋的事故令人痛心,不允許、也不應該再發生」,指示局處列市政重要目標,惟成效有限。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指出,高雄爲工業港都,大車進市區與汽機車、行人爭道,駕駛易有視覺死角,加上部分騎車長者反應慢,都易發生車禍。公共運輸使用率低、高齡化等結構問題,使車禍防制較其他5都困難。

「若無法強化公共運輸與道路安全管理,下猛藥都難見效。」鄭永祥建議高雄增設路口偏心左轉標線、行人專用時相、庇護島,並推廣停讓文化與行人優先觀念。A2事故(24小時後死亡或受傷)若無法有效減少,A1數據終究難降。

交通局指出,爲提升人車安全,已優化58處斑馬線、改善違停與動線問題,針對高齡者增設221處行人號誌與放大型號誌,7處行人專用時相、59處行人早開時相。大型幹道設左轉車道、智慧號誌,另以AI調控,改善尖峰壅塞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