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文旅繪就民生幸福新景

清晨的淠河之畔,六安市圖書館門前已排起長隊,老讀者們熟稔地安檢入館,孩子們捧着繪本奔向親子閱讀區;傍晚的鄉村大舞臺,“送戲進萬村”的鑼鼓聲剛起,村民們便搬着小板凳圍攏過來,笑聲與喝彩聲漫過田埂。近年來,六安市文旅局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出發點,將公共文化服務作爲民生工程的重要抓手,系統聚焦“送文化”與“種文化”雙輪驅動,讓優質文化資源直抵基層。

羣衆在哪裡,文化活動就延伸到哪裡。全市以“月月有主題、季季有亮點”爲目標,累計開展羣衆文化活動1.57萬場,平均每天40餘場活動,從社區廣場到田間地頭,從民俗體驗到名家講堂。“喬老師,您如何從故鄉汲取文學創作的靈感?”裕安區鄉村教師徐娟向茅盾文學獎作家喬葉提問,臺下百餘雙眼睛裡滿是期待。這樣的文化盛宴,在六安已成爲常態。市文化館以“全民閱讀”爲核心,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間。416場閱讀活動中,既有劉醒龍、喬葉、張平等文壇名家的深度講座,也有“親子繪本共讀”“古籍修復體驗”等互動項目,28萬人次的參與量,讓“書香六安”的名片愈發鮮亮。第三屆“皋城之星”達人秀吸引各路民間高手登臺,“皋城文藝課堂”春季班線上報名通道開啓10分鐘就已搶空,線下課堂座無虛席。

惠民工程,從“基礎保障”到“品質升級”,織就民生幸福經緯。“這出《天仙配》唱得地道!比上次在城裡看得精彩。”在霍邱縣馮井鎮,72歲的李大爺看完演出,忍不住和收集意見的村幹部唸叨。文化惠民,既要數量達標,更要質量過硬。2025年以來,六安扎實推進“送戲進萬村”工程,截至目前,完成演出1398場。爲確保演出質量,六安市建立“演出前審覈、演出中監督、演出後反饋”的全流程機制,用較真精神守護羣衆的文化獲得感。

數字服務,從“物理時空”到“數字生態”,拓展文化服務邊界。在市文化館,AI智能館員“鼓咚咚”正通過屏幕與市民互動。這個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服務系統,能24小時解答活動諮詢、劇場預約、公益課程,成了大家名副其實的“文化小管家”。數字化建設讓文化服務突破時空限制。全市26家縣級以上文化場館全部對接國家文化雲、安徽省文化雲平臺,活動預約、公益課報名等流程實現“一鍵操作”,老年人只需刷身份證就能完成預約,操作門檻大幅降低。市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庫更是“寶藏”,全年瀏覽量達5240萬人次。

文旅融合,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彰顯六安魅力。參與“六安有多美”攝影大賽的網友“山風”,用鏡頭記錄下毛坦廠古鎮的清晨。這場大賽徵集作品1400餘幅,從大別山的雲海到淠河的晚霞,從革命舊址的紅牆到非遺工坊的匠心,全方位展現了六安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創排的《萬紫千紅大別山》《六安新時代》等文旅作品,將六安的紅色故事、山水風光融入歌舞,“我和六安的故事”系列短視頻,話題播放量達113.1萬次,引發熱潮。(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