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璧曝審查經驗!揪師大抽血案1疑點:有可能會被IRB擋下來
▲師大抽血案引爆衆怒。(圖/彤彤授權引用)
記者鄺鬱庭/綜合報導
臺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延燒,教育部已啓動7項行動,檢調也同步調查中。前臺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今(18)日以「臺師大抽血案之我見」爲題發文,說他曾擔任臺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IRB)的委員,提出5點直言,「怎麼到現在還會有這樣視研究倫理於無物的事件發生?」
林氏璧表示,曾於2009至2017年擔任臺大醫院IRB委員,期間審查過各式各樣的人體研究案,「看到這次這個事件,心裡真的是萬分震驚。怎麼到現在還會有這樣視研究倫理於無物的事件發生?」
接着他提出5點,首先他指出,在他學生時代,研究倫理等事項確實不是很受到重視,但2000年後臺灣臨牀試驗增多,加上多國研究來臺執行,受試者保護與倫理意識逐漸建立。
於是在2011年11月,臺大醫院成立「臨牀研究受試者保護中心」,並於隔年通過AAHRPP評鑑,是臺灣第一家通過此國際認證的醫院。
他進一步解釋IRB的審查重點,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要清楚說明目的、使用範圍與保存方式,還要揭露血量、採檢頻率、併發症風險與個資保密機制,並獲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受試者也應可隨時撤回授權、要求銷燬檢體。
林氏璧在第四點特別點出關鍵,「如果是和試驗主持人有利害關係的受試者,比方說我是臺大的老師,我要找臺大學生當受試者研究,因爲老師可能掌握學生分數的生殺大權,學生可能不敢不參加,這種就非常不適合,有可能會被IRB擋下來的。」
最後是補償金,因爲一般人體研究/臨牀試驗皆會提供合理補償車馬費或營養金,因此IRB也會審查,「這個金額不宜太低也不宜太高。太低招募不到受試者,太高則可能會讓一些經濟弱勢族羣爲了金錢來參加對自己有風險的研究,都不適當。」
至於用抽血才能換學分畢業這種事,林氏璧直呼「實在太誇張了,我真的不敢相信會有這種事。」只希望事情早日水落石出,「我想他應該會變成臺灣研究倫理課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教案,警惕此後不能再發生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