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秋涼初至,遼河兩岸水清岸綠,科爾沁沙地林海翻波,鐵西寶馬工廠綠意盎然……行走遼瀋大地,目之所及皆是生態向好、振興向上的生動景緻。

“十四五”以來,遼寧以污染防治守護綠水青山,以生態修復填補環境短板,以產業轉型激活綠色動能,從江河湖泊的水質改善到沙化土地的披綠生金,從廢棄礦區治理到綠色工廠遍地開花,有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遼寧”正在從願景變爲可觸可感的現實。

一河清水喚醒兩岸生機

傍晚,錦州市東湖森林公園長堤鋪綠、錦水回紋。69歲的李秀鬆帶着小孫子在這裡散步。“以前這邊的河水又黑又臭,夏天我們都不敢開窗。現在水清了,孩子們也願意過來玩,空氣好,心情更好!”李秀鬆的話,道出了很多錦州市民的心聲。

2022年8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錦州東湖森林公園考察時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能夠明顯提升老百姓獲得感,老百姓體會也最深刻。

百姓生活之變的背後是生態環境之變。

過去五年,小淩河的治理從緊盯污染指標變成了服務幸福生活。小淩河沿岸累計建成了54公里的濱河生態廊道,沿小淩河修建了10餘公里的綠化帶,並將小淩河北岸129萬平方米的河灘荒灘樹林全部納入治理範圍。

“十四五”期間,包括小淩河在內,錦州5條黑臭水體已全部完成整治,從前的臭水溝成了秀美風景線。一河清水喚醒兩岸生機。生態改觀帶動了城市文旅的跳躍式發展,過去五年,錦州文旅熱度持續攀升,旅遊綜合收入翻了一番還多,今年截至目前,接待遊客量又同比增長25%,旅遊綜合收入同比增長近30%。僅東湖森林公園附近的早市、夜市平均每日客流量就超過10萬人,其中70%都是外地遊客。

再看全省。截至2024年,遼寧省共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一萬餘個,從一點一滴入手治理河流污染。2024年,遼寧省河流水質國考斷面優良比例爲90%,比2021年同期改善6.7個百分點,全省消滅了劣Ⅴ類水體。曾經遭受污染的遼寧母親河遼河達到良好水質。

前不久,遼寧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聯合簽發了《遼寧省總河長令》。其中提出,要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要構建各具特色的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發“河湖+”經濟融合發展產業和項目,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這是“十四五”以來,遼寧連續發佈的第6個“總河長令”。這一系列河長令的內容從“河湖‘清四亂’”到“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再到幸福河湖建設,要求越來越實、指標越來越細,一條由“治污”到“惠民”的發展路徑清晰可見。

到2030年,遼寧要在已有94條(段)幸福河湖段基礎上,再建成77條(段)幸福河湖,涉及總河流長度4700公里、流域面積4.77萬平方公里。

“要治沙,也要致富!”

走進阜新市彰武縣大德鎮韓家村的蒿柳養蠶試驗田裡,滿是窸窸窣窣的聲音。一個個胖乎乎、圓滾滾的柞蠶寶寶正在努力地啃食着鮮美多汁的蒿柳葉,爲接下來的作繭儲備能量。

“按現在的行情,一畝地產出的蠶繭少說也能賣2000元。”攥着蒿柳葉子,彰武草原示範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國輝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

阜新市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2023年8月,遼寧在全國率先打響科爾沁沙地殲滅戰。2年時間,已完成綜合治理8年總任務的40%。遼寧千里阻沙帶平均寬度由11公里拓寬至31公里。過去的五年裡,這裡的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林地面積也首次超過土地沙化面積。

在防風固沙帶裡,根系發達的蒿柳一直是“先鋒樹種”,不僅有顯著的生態效益,還能養蠶提升農戶收入。“要治沙,也要致富!”王國輝說,“老一代治沙人靠苦幹實幹給我們打下了基礎,我們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蒿柳養蠶帶來了新效益,彰武的5萬畝沙地紅薯又迎來了豐收季。“今年,我們的平均畝產達到5000斤左右,最高畝產達到7500斤以上。”遼寧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賀偉介紹,通過實施“以肥改沙”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沙地裡也能長出“金疙瘩”。

“十四五”以來,遼寧的綠色版圖在不斷擴大。彰武向東南200公里處,就是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垂直深度達420米的撫順西露天礦礦坑。如今,這個曾經被稱作“地球傷疤”的亞洲最大露天礦正被一片點綴各色花朵的“綠絲毯”覆蓋。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專程來到西露天礦,察看西露天礦礦坑,瞭解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情況和礦坑綜合改造利用打算。習近平強調,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要本着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搞好評估論證,做好整合利用這篇大文章。

撫順西露天礦開採於1901年,百餘年開採在這裡留下了一個巨大礦坑,同時也帶來了土地荒蕪、山體裸露、生態失衡等一系列環境問題。2019年6月,撫順西露天礦正式退煤閉坑,由開採轉向治理。爲實現生態復綠,西露天礦在平整後的土地上鋪了近一米厚的土壤,精心栽植40餘個樹種400餘萬株樹木。

“目前,這裡生態修復面積達1.2萬餘畝,佔整個礦坑面積的70%以上。”西露天礦生產技術部副部長王雪峰介紹說,綜合治理後的西露天礦也成了當地文旅新景觀。

“我們來之前做足了功課,到現場一看,還是感到特別震撼。”家住大連市的張帥一家人特地開車來看西露天礦。到了停車場,他們發現這裡遼A、吉B、魯C等外地牌照很多,“地球傷疤”變身地質公園,成爲熱門打卡地。

遼寧是礦產資源大省,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久、規模大。經過長期開採,許多礦山資源枯竭後,留下了很多廢棄礦坑。“十四五”以來,遼寧全省綠色礦山佔比達到75%以上。隨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礦山復綠,一個個廢棄礦區正以不同的姿態煥發新生,成爲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的生動樣本。

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

走在鞍鋼集團所屬的本鋼集團北營公司鍊鐵總廠,細河在高大的廠房間蜿蜒流淌。幾隻水鳥在水面嬉戲,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綠色工廠”真切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過去,工廠廢水都是直排到河裡。廠區粉塵漫天、煤煙嗆鼻,工人們不敢穿淺色衣服。到了冬天,積雪都是黑色的。”工程師王光亮已在這裡工作了25年,談起廠區的環境變化,他感受頗深。“如今,工作環境變得清潔。細河水質的改善,也讓大家有了休憩的好去處。”

“十四五”期間,推進超低排放項目建設,加快企業綠色化轉型,本鋼跑出了“加速度”。本鋼集團安全生產監督部(環境保護部)副總經理杜廣強介紹,2021年至2025年,本鋼在環保項目投入約127億元,較前五年增長近5倍。上百項超低排放項目按計劃完成,廠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逐年下降,2024年同比分別降低33%、23%、10.5%。

202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本溪,考察了鞍鋼集團所屬的本鋼板材冷軋總廠第三冷軋廠。習近平指出,製造業要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綠色轉型,本鋼也轉出了效益。“本鋼生產的低碳汽車鋼實現綜合降碳30%以上,已成爲首批通過寶馬集團認證的‘綠鋼’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本鋼板材特鋼事業部宣傳工作負責人嶽長河說。

如今,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已經成爲工業大省遼寧的共識。

“這個廠區除了11000多株不同種類的樹木,還擁有7500平方米的生物多樣性花園,塗裝車間100%的工業用水實現循環使用……”記者來到位於瀋陽鐵西區的華晨寶馬裡達工廠,除了智能製造的科技感撲面而來,也被眼前這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所震撼。

華晨寶馬擔負着每年寶馬品牌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生產任務,已連續7年獲得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評選的“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今年7月,華晨寶馬與中國大唐集團簽署“共建綠色汽車產業鏈”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100萬千瓦陸上風力發電項目,推動綠色電力在產業鏈消納,加速全產業鏈向綠色低碳轉型,助力汽車行業全生命週期碳減排。

綠水青山,是久久爲功的堅守;金山銀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截至2024年末,遼寧省提前一年達到國家下達的“十四五”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約束性指標;全省1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首次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十四五”期間,遼寧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強全省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准入管理的意見》和《關於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實施方案》,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堅決拿下來的同時,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和“含金量”也在不斷攀升——遼寧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6個百分點;累計培育省級綠色製造單位697家、國家級204家;清潔能源裝機和發電量佔比均超過50%,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綠色電力交易電量排名全國第二,成爲全國僅有的兩個綠色電力交易超百億規模的省份之一。

如今的遼瀋大地,江河安瀾、林海疊翠,工廠與花園相融,煙火氣與好風景共生。承載着厚重工業歷史的遼寧,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堅實道路,讓綠色成爲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鮮明底色。

(人民網“行進中國”遼寧調研採訪團:楊義、徐冬兒、那其灼、王斯文、湯龍、邱宇哲、孝媛、周頌雪)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