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評:讓“中國製造”的底色更綠、成色更足

科技創新是推動製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爲新型工業化築牢綠色根基的關鍵所在。在當下,以科技創新來驅動綠色轉型,已成爲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而以科技創新持續引領製造業綠色轉型,則需要從宏觀層面去抓住重大關鍵環節,綱舉目張做好工作。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製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會議指出,“推進製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

“新”與“舊”的轉換,在於“時”與“勢”的把握。長期以來,傳統產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也面臨着能耗較高和污染等問題。本次會議指出,“要推進傳統產業深度綠色轉型,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實施,積極應用先進裝備和工藝,加快重點行業綠色改造升級。”這一戰略部署,不僅爲傳統產業指明瞭發展方向,更是順應全球綠色發展潮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客觀去看,“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既是國家頂層戰略的宏觀落子,也是各個傳統行業的“自我修行”,如何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新舊動能轉換是檢驗成果的“硬槓槓”。今年3月份,生態環境部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提出三個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這是自2021年發電行業被首批納入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圍。在大環境、大格局、大戰略下謀求綠色發展,推行新政策的背景下,傳統產業應找準定位、付諸行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着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在其起步階段就明確“高起點”的綠色要求,能夠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近年來,我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裝機容量持續攀升。本次會議亦指出,“要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加大清潔能源、綠色產品推廣,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現如今,光伏組件在荒漠戈壁將“日光浴”轉化爲“綠電潮”;風力機組矗立山海之間,讓“風之語”化作“碳減排”;新能源汽車完成“彎道超車”,跑出中國製造的加速度……當清潔能源成爲產業發展的“動力內核”,當綠色產品成爲市場競爭的“金質名片”,當資源循環成爲生產方式的“標準配置”,新興產業必將在綠色賦能中釋放澎湃動能,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可持續的“綠色引擎”。

從發展規律來看,讓綠色製造從理念落地爲可衡量、可執行的行動,需要給出“怎麼幹”的方法論和“去哪兒”的路線圖。本次會議指出:“要加強共性技術攻關,完善重點領域標準,優化相關政策,健全綠色製造和服務體系,更好支持和幫助企業轉型升級。”這四項重要舉措可謂是“劍有所指”,精準解鎖製造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密碼,爲“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指明瞭清晰的路徑與方向。

繪就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高質量發展新圖景,讓“中國製造”的底色更綠、成色更足。當技術攻關的“硬核支撐”、標準體系的“框架引領”、政策工具的“動能激活”、服務體系的“生態協同”形成共振,製造業必能在綠色低碳轉型中發展新質生產力,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可持續的產業根基。中國製造所走過的經歷已經給出啓示:打造“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之沃土,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更有優勢!(謝偉鋒)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