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丨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近日,湖南邵陽新寧縣崀山鎮窯市村村民雷澤配登上央視新聞聯播,他把綠色發展的賬本算得明明白白,“稻穀有300畝是朱䴉稻,比別人多賣三塊錢一斤,一年下來比別人多掙二三十萬。”朱䴉稻爲什麼賣得貴一些?因爲嚴格控制了化肥農藥的使用,朱䴉能在稻田裡安心“吃飯”。人們還定期往稻田裡撒些泥鰍,給朱䴉加個餐、換換口味。留住了朱䴉的稻田更潔淨,生長出的稻米更受歡迎。

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兩山”理念提出二十週年的日子。“兩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長江“十年禁漁”到黃河“四水四定”,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到建設國家公園體系……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答卷,寫在綠水青山間,也寫在億萬人民心間。中國成爲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近十年全球新增森林面積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事實證明,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包袱,而是動能;生態保護不是阻礙增長,而是釋放紅利。

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關鍵在於創新體制機制。眼下,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在12個地區落地,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40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星羅棋佈。從湖南來看,曾經的功勳礦區“化身”網紅711時光小鎮,過去生態退化嚴重的高椅嶺“搖身”變爲“醉美丹霞秘境”;雪峰山下的林權抵押,讓沉睡的森林變成流動資本;洞庭湖“水草+螃蟹”套養、武陵山區“民宿+研學”融合,一處處“生態+”場景把山水顏值變成產業產值。實踐證明,只要尊重規律、因地制宜,“護綠換金”“聚綠成金”“借綠生金”就能從理念照進現實。

生態紅利能否持續釋放,與政績觀有很大的關係。過去一些地方有“GDP衝動”,把煙囪當“成績”。如今,綠色考覈指揮棒越揮越有力,領導幹部離任要審生態賬,項目上馬要先過環保關,羣衆點贊是最大的政績。當“含綠量”成爲“含金量”的核心指標,當“美麗”成爲發展的鮮明底色,生態文明建設就從“要我幹”變成“我要幹”,從“被動治”走向“主動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新徵程上,只要我們始終踐行“兩山”理念,就一定能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爲金山銀山,讓錦繡山河成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

來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