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讓路跑更健康
一些路跑賽場上,有的參賽者違背相關規定和公序良俗,個別辦賽方頻繁出現組織流程紕漏
受訪專家表示,當前處罰機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遏制亂象,及時迴應社會關切,但馬拉松治理仍需“預防-監管-追責-優化”的閉環體系
路跑規範的與時俱進,標誌着服務於我國路跑運動發展的規章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姚友明 楊帆
2025年1~5月,我國已舉辦超200場各級馬拉松賽事(含半程馬拉松賽事)。動輒上萬名跑者同場競技,展現路跑賽事強大吸引力。《2024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舉辦各級各類路跑賽事749場,平均每天有2場以上的路跑賽事舉辦;賽事總規模達704.86萬人次,較2023年增長100萬人次。
如此量級的供給仍難滿足需求:一兩萬人蔘賽規模的賽事,動輒10餘萬人報名。作爲“世界田聯金標賽事”的無錫馬拉松,報名人數甚至高達40萬人。
一些路跑比賽中出現跑者在賽道沿線的學校門口等地隨地便溺、選手在衝刺階段被誤導等亂象,引發各界關注。專家建議,應加強賽事組織能力建設,確保辦賽公平、專業,引導馬拉松文化健康、可持續發展。
路跑賽場存亂象
近年來,一些路跑賽場上,有的參賽者違背相關規定和公序良俗,個別辦賽方頻繁出現組織流程紕漏。
違背公序良俗,敗壞賽風賽紀。2025蘇州馬拉松是今年江蘇省內首個舉辦的中國田協A1類馬拉松賽事。比賽中多名選手在蘇州某中學門前小便,相關照片在社交媒體平臺曝光後,受到輿論批評。賽後中國田徑協會的通報中指出,個別參賽者出現不文明行爲,暴露出參賽文明缺失,對中國馬拉松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最終,10名參賽者被處禁賽三年,“蘇馬”也被取消2026年申請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資格。
4月20日河北定州舉辦的半程馬拉松賽事中,一位男跑者以長髮造型參賽,臨近終點時無視工作人員阻攔,變道闖進女子賽道衝刺,搶在女子冠軍前撞線。該男子違反賽事賽道分區規則和秩序管理要求,雖未直接影響其他選手的成績,但行爲惡劣,因此被取消成績並公開道歉。
此外,跑者“套牌參賽”“倒賣參賽名額”等違規事件也時有發生,影響了其他跑者的參賽體驗,也有損路跑賽事的公信力。
運營出紕漏,賽事整體“跑偏”。如今,絕大多數路跑賽事由賽事運營公司承辦,地方政府組織各部門協同配合。路跑賽事辦賽牽涉環節多,賽事運營公司辦賽水平良莠不齊,一個環節出現紕漏,可能導致賽事“跑偏”。
西部某省去年舉辦的一項路跑賽事,發令倒計時從比賽前10秒開啓,而非按慣例提前3秒開啓。“看似一個小錯誤,可能誘發大風險。後邊的跑者可能聽到倒數三個數就起跑了,但前排還沒跑,容易引發人羣踩踏。”一位路跑賽事運營公司負責人表示。
在去年舉辦的杭州馬拉松比賽中,由於現場工作人員引導失誤,原本處在第一位的埃塞俄比亞選手被肯尼亞選手反超,無緣冠軍。
2023年10月舉行的大連馬拉松賽上,我國選手尹順金正在衝刺階段追趕第一集團的關鍵時刻,一輛載有中國田協技術官員的車輛突然左轉,造成阻礙。尹順金被迫先繞過車輛,再衝向終點。業內人士認爲,車上和路旁的技術官員在此事件中存在指揮不當。事後中國田協對組委會進行了處罰,約談相關裁判員和技術人員。但對國內路跑賽事的形象和公信力產生消極影響。
此外,賽程後半段沒有飲水供應,補給站衆人哄搶食物和飲料,受傷選手長時間無人照護,完賽物資未能及時發放等現象,也在一些賽事中出現,埋下安全隱患。
誰讓路跑賽事“跑偏”
不同於其他文體活動,路跑賽事在組織規模、應急響應等方面要求較高。業內人士分析稱,各地路跑賽事存在亂象,主要與三方面因素相關。
一是路跑賽事協調組織難度較高。2014年開始,我國取消馬拉松等羣衆性賽事審批,賽事運營主體開始多元化,商業化賽事運營公司大量涌現。一年舉辦數百場各級各類路跑賽事,頭部大公司能夠招攬生意,很多小公司也能分到一杯羹。但行業內各公司軟硬條件不同,辦賽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大公司同一時間組織多場賽事,工作人員力量分散,一些賽事辦賽水準無法得到保證。
舉辦一場路跑賽事,除公安機關、體育局和省市田徑協會等部門和機構參與,還需統籌商務、旅遊、外事等多個部門。吉林大學體育學院教授、田徑項目國家級裁判袁吉說,一般而言,馬拉松賽安保人數按照參賽人數的10%進行配比,每隔100米安排一位志願者。假設參賽人數規模爲1萬人,那麼僅志願者和安保人數就要有1420人。“協調這麼多人協同工作,難度不低。”袁吉說。
二是有的跑者缺乏對規則的敬畏和尊重。個別跑者爲了追求成績或完賽證書,出現替跑、抄近道、僞造體檢報告、服用興奮劑等違規行爲。
有專家分析稱,違規成本低,助長了個別違規業餘跑者的僥倖心理。不同於專業運動員,業餘跑者在低級別賽事中違規參賽後,相關方對其禁賽範圍一般只侷限在當地,違規業餘跑者換個地方就能繼續參賽。
國家體育總局去年7月1日頒佈實施的《體育賽事活動賽風賽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違反參賽資格規定,在年齡、性別、身份等方面弄虛作假的,影響公平競賽的,屬於賽風賽紀違規行爲,將根據違規情節輕重,受到從批評教育到一定期限內禁止參賽或者終身禁賽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從目前的情況看,很多跑者對相關法律以及管理辦法瞭解不夠,部分跑者對規則缺乏應有的敬畏。”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憲法教研室副主任徐翔說。
三是現有監管處罰措施難治根本。河北省體育局田徑運動中心負責人表示,目前馬拉松賽事的處罰存在空白點。在各地馬拉松賽事中,部分跑者在賽事中出現的問題大多屬於賽風賽紀問題,而不是違規。因此,主管單位和賽事組織方只能在該項賽事中對其禁賽。處罰手段對部分跑者震懾力度不足。
針對出現問題的路跑賽事,中國田徑協會作爲行業主管單位,大多情況下也只能對主辦方採取通報批評、取消資格等手段,對賽事運營公司採取取消下一年度認證資格等舉措。受訪專家表示,當前處罰機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遏制亂象,及時迴應社會關切,但馬拉松治理仍需“預防-監管-追責-優化”的閉環體系。
多措並舉促賽事健康發展
2023年10月18日,中國田協發佈《中國田徑協會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國路跑賽事競賽組織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路跑賽事的主辦、承辦、協辦單位切實履行責任,確保賽事安全進行;賽事組委會嚴密制定方案,規範應變、排除隱患;路跑運營公司應充實人員、加強培訓,不得承接與自身運營能力不符的賽事。
去年7月2日,中國田協發佈《路跑賽事起終點管理規範》,對路跑賽事組織工作中的起終點管理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和修訂。路跑規範的與時俱進,標誌着服務於我國路跑運動發展的規章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
爲促進路跑運動更加科學、規範開展,受訪專家建議相關地方和部門從三個方面改進。
其一,強化賽事專業化運營和管理。河北唐山市馬拉松運動協會主席張龍建議,相關部門應引導馬拉松賽承辦方運營公司加強資質和能力建設。一方面可邀請更多運營公司競標賽事運營權,開展良性競爭,經審慎評估後確定賽事運營權歸屬;另一方面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對擅自削減必須支出的賽事經費、必要配備的人員數量和必須提供的保障條件的運營公司予以懲治。
多名受訪業內人士反映,馬拉松參與人數多、賽程長、突發狀況多,中國田協等賽事管理部門每年都會更新馬拉松賽事指南,對地方辦賽進行指導和規範。業內人士建議,地方政府特別是多次辦賽的政府各部門,每年都應認真學習並不打折扣地執行最新相關規範和規章制度,確保馬拉松賽事的純粹性和專業性。
其二,完善參賽者監督與教育機制。業內人士指出,規範跑者行爲,要從新技術手段運用、制度設計和賽前教育等多層面多管齊下。既利用智能監控、人臉識別等技術,及時甄別出跑者的違規行爲,也加大對違規跑者的處罰力度,提升其“違規成本”,更通過宣傳教育提升參賽者的自律意識。
徐翔表示,中國田協和賽事運營公司以及跑團等民間組織,應加強對路跑參賽者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的普及和宣傳,倡導參賽者發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樹立規則意識,在比賽中遵守規則、遵守紀律、尊重裁判、尊重對手。
其三,嚴格處罰追責,提升治理效能。受訪人士認爲,馬拉松賽事應逐步實現從“事後處罰”向“全程管控”的轉型,提升組織專業性、加強參賽者管理、完善監管體系“三管齊下”。可建立賽事違規行爲分級處罰制度,對替跑、抄近道等行爲實施終身禁賽、成績作廢等處罰,並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確保執行效力等手段。賽後可開通多渠道違規舉報平臺、建立賽事黑名單共享數據庫、實施組織方服務質量評級制度等,有效遏制路跑賽事亂象,推動賽事迴歸體育精神本質,實現全民健身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