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讓許下的願善意流動
文 | 陳子薇
近日,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打撈起園內許願池中12083元硬幣,與5萬元現金一起捐贈給患病女童的消息溫暖全網。
這個許願池硬幣變善款的暖心故事,不僅將遊客的美好祈願照進現實,更啓示我們:在數字化時代,可以藉助制度和技術,讓更多善意流動起來、流向更多有需要的人和地方。
人們在許願池投下的硬幣,往往承載着自己的美好期許、虔誠祈願。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清點許願池硬幣並將之捐出的舉措,讓靜態的祈福轉化爲動態的救助,實現了價值的昇華。
讓更多許願池裡的善意流動起來,需要制度與技術的雙重託舉。
一方面,有意願的機構可以建立長效機制。提倡相關管理方建立透明的捐贈流程,通過官網、小程序等平臺公示許願池資金的清點、流向等,讓每一份善意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優化創新參與方式。比如,針對許願池硬幣清點耗時、打撈成本高等現實問題,可探索在池底加裝數字感應裝置,實現“智能許願”;又如,可嘗試通過掃描二維碼、選擇相應公益項目完成電子捐贈的方式,既保留祈福的儀式感,又實現資金秒到賬。此外,還可考慮開發公益積分系統,將捐贈行爲轉化爲門票折扣、周邊禮品兌換等權益,形成“捐贈—激勵—再捐贈”的良性循環。
從許願池到衆籌平臺到“時間銀行”……人類表達善意的載體多變,但向善之心常在。當更多機構主動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當技術消除更多傳遞善意的壁壘,在社會汩汩流動的善意就能成爲照亮更多生命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