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加油”的善意讓我動容

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新華日報)

□ 人民日報記者 陳晨曦

夏日去了一趟南京,便和“蘇超”有了牽絆。

在球場上,我看到了屬於足球的真摯、純粹和感動。此後,每場觀賽人數的刷新,每個精彩進球的誕生,每個熱門話題的傳播,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的關注,也豐富着對“蘇超”的理解與感受。對我而言,千里之外的“蘇超”魅力,持久綿長。

6月底,“蘇超”賽場發生的一幕最讓我動容——幾千球迷在看臺上掀起了“榕江加油”的聲浪,直抵人心卻也猝不及防。這正是足球帶來的溫暖力量,球迷釋放出的濃濃善意,竟讓人感覺江蘇與貴州彷彿只隔着一座球場。

自此,“蘇超”“村超”除了惺惺相惜之外,也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情感聯結。“患難見真情!這是兩‘超’的再次聯動,意義超出了足球範疇,榕江人民會記住這份情誼,也會盡力回饋。”這是“村超”在《人民日報》上的公開致謝。

我也曾去過榕江,在那裡見過和“蘇超”內核幾乎一般無二的足球。雖然兩者規模並不一樣,但帶來的參與感和快樂卻很一樣;雖然兩者技戰術水平並不一樣,但爲了進球而奔跑的努力卻很一樣。

從“村超”到“蘇超”,兩者都有一份赤誠,一種責任,擎起了社會足球的柱樑,甚至改變着中國足球的生態。足球改革是一道大題,想解開它,絕非朝夕之功。不過,競技體育和羣衆體育也從不是割裂的,實力和成績,都得在健康、深厚、鮮活的基層足球文化土壤中才能發展得好。

“蘇超”能在這個夏天成爲頂流,是因爲它真正讓普通人成爲主角,將百姓的參與和共情做到極致,讓足球真正“接了地氣、聚了人氣、暖了人心”。

這也是我百日來觀察“蘇超”的一貫認知。就像我和同事在《“蘇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業”嗎?》一文寫的那樣:“雖是政府牽頭搭臺,‘蘇超’並未高舉高打,而是打造成了百姓身邊的聯賽。”

在蘇採訪期間,我看到了南京隊客場對陣淮安隊,南京市政府與鐵路部門溝通,開通了南京站往返淮安東站的首趟“蘇超”球迷高鐵專列;看到了蘇州隊客場挑戰連雲港隊,蘇州市體育局協調組織,球迷只需購買球迷專列套餐,即可直通賽事現場;還看到了徐州隊主場迎戰鎮江隊,徐州公交集團開設觀賽接駁專線,球迷可從徐州東站直達徐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可以說,這100天的探索前行,“蘇超”不負每一位關注者的期待。

最後,我想用同事的一段評論作爲我結尾的“嘴替”:“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獎盃陳列室,而在普通人能否在這裡活出尊嚴感、價值感、參與感,還有讓每個人相信‘只要你們拼,我們就一直在’的溫度。喊出‘加油’的這一刻,你我或許都是‘常州隊’——那麼平凡,又那麼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