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漳州:讓生命歸於繁花和綠蔭
生命公園,是在荒山瘠地、低產低效山林地建設的“公園式”村級殯葬設施,可實現草坪葬、樹葬、花葬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吳劍鋒 周義
清明時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巖溪鎮甘寨村的生命公園綠樹掩映,黃花風鈴木綻放一樹燦爛。一塊塊佔地不到0.4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斜臥在草地上。帶着一杯清茶、幾盤果子,陳炳文在母親的臥碑前點燃三炷香。
陳阿婆長眠於一棵樹下,一片柔軟的青綠,托起生命溫柔的告別。她2015年辭世。由於當地公墓緊張,她的骨灰一直寄存在骨灰堂。2022年底,村裡傳來建設生命公園的消息。沒有繁複的儀式,陳阿英成爲生命公園的第一批“住戶”,她以最樸素的方式,迴歸最熟悉的鄉土。
生命公園,是在荒山瘠地、低產低效山林地建設的“公園式”村級殯葬設施,可實現草坪葬、樹葬、花葬。漳州已建有595個生命公園,提供超過60萬個穴位。“一村一園”或“多村一園”的建設模式,令公墓選址難問題迎刃而解,也讓“迴歸自然”的生態葬理念落地生根。
在詔安縣龍坑村生命公園,58歲的林海原的工作是陪伴家屬把骨灰盒埋進土裡,每天鋤草、添土,仔細擦拭着每一塊碑的浮灰。在林海原看來,樹下安睡着他曾經嬉笑打鬧的朋友,或是幫助過他的人,他們都有一處不大卻溫馨的“家”。
“生命公園倡導‘先公園、後安葬’‘不砍樹、多種植’的理念,採用可降解骨灰盒進行深埋,讓生命迴歸自然。”漳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金生介紹。
“對村裡的特困、低保、百歲老人以及對社會有突出貢獻者,我們提倡提供免費安葬服務。”漳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莊淑英說。
生命公園建設前,長泰區湖珠村如果有老人過世,家屬只能將骨灰送到隔壁縣或市裡安葬。“前三年去陵園祭拜,後續則在家裡對着照片拜。”該村黨支部書記洪鴻偉說,村子距離市區30公里,騎摩托車走山路去城裡祭掃,很是麻煩。
無奈背後,是人地矛盾的現實困境。“漳州市的縣區安葬設施趨於飽和,如詔安縣人口55.5萬,公墓墓穴存量僅400餘個,且經營性墓穴價格越來越高。”陳金生說。
漳州開展生命公園建設時,明確要求不砍樹、不硬化,不搞大拆大建,嚴禁破壞耕地;明確規定,服務區域人口在1萬以內的,村級公益性生命公園總佔地面積不超過5畝;超過1萬人口的,總佔地面積不超過10畝。選址應同時符合林地保護規劃和城鄉規劃。
爲確保生命公園的公益屬性,漳州禁止社會資本參與,以政府獎補一點、村級籌集一點、羣衆捐贈一點的方式籌措建設資金。設立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專項獎補資金,2023~2025年市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對各地建設成效實施獎補。建成後墓穴的收費標準由村民代表大會議定,定價在1000~5000元。
生命公園的建設得到大多數羣衆支持。詔安縣馬城村的一次村民代表大會,令村支書李平順至今印象深刻:確定完生命公園選址後,面臨即將到來的徵遷問題,村民們紛紛舉手表態支持。“這表明,迴歸自然、迴歸鄉土,是鄉親們心中生命最好的歸宿。”李平順說。
生命公園讓逝者安息於故土,也爲發展騰出寶貴空間。“有了生命公園,古雷開發區項目涉及的1萬多例骨灰可以安置,漳汕高鐵建設沿線85個村莊的墳墓得以遷移。”莊淑英說。近年來,作爲福建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大批工業項目加速落地漳州,環保節地的生命公園既有效解決了羣衆在殯葬服務方面的“急難愁盼”,也爲當地發展拓展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