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更好接住孩子的假期

文 | 陳子薇

早上匆匆放娃、中午外賣喂娃、下午再去接娃……近日,多地圖書館頻發的“家長甩手放娃”現象引發熱議。這種可能干擾公共秩序、埋下安全隱患的無奈之舉,折射出暑假兒童“看護難”的民生痛點。

面對這一現實難題,海南“愛心託管站”的實踐提供了溫暖答案。今年暑期,海南在全省開設218個“愛心託管站”,組織1467名志願者爲近6000名青少年提供公益託管服務,優先保障困境兒童、留守兒童等羣體。

“愛心託管站”有效緩解了家長燃眉之急,還提供了“看護+教育”的成長生態:志願者提供作業輔導、安全自護等基礎服務,非遺傳承人帶來文化浸潤,手工實驗、文體活動豐富課餘生活。多元供給既避免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又潛移默化培養興趣、塑造品格,有利於讓假期成爲孩子成長的“黃金期”。

從社會治理角度看,“愛心託管站”是資源整合的生動實踐。校舍、便民服務站、黨羣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場地資源化身暑期樂園;教師、大學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志願者激活社會力量,形成“政府搭臺、社會補位”的共治模式。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方案,既開拓了公共空間原有功能,又以多元服務爲孩子們搭建起成長樂園,爲破解暑期“看護難”提供了可複製的思路。

讓公共服務更好接住孩子們的假期,還需在“精”與“準”上着力。一方面可建立志願者長效培訓機制,提升志願者在課業輔導、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可進一步聯動社區、企業、公益組織等多方力量,豐富課程設計與供給,讓教育服務更貼合孩子的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