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順應“春生”之氣,疏肝理氣牢記養肝三法
今日驚蟄,作爲春季第三個節氣,驚蟄的到來標誌着陽氣升發、蟄蟲初醒、萬物萌動。中醫認爲,春氣通於肝,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與春季的升發之氣相應。此時人們容易出現肝火過旺、肝鬱氣滯等問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經開院區綜合內科副主任醫師白樺提醒,驚蟄時節養肝正當時,人們需順應“春生”之氣,疏肝理氣、調和陰陽,助力肝氣通達,爲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礎。
牢記養肝三法
“疏肝氣,忌壓抑;清肝火,防過亢;滋肝陰,養肝血,是人們需要牢記的養肝三法。”白樺指出,春季肝氣旺盛,若長期情緒壓抑、焦慮或熬夜,易致肝氣鬱結,出現胸脅脹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此時應以“疏泄”爲要,可以通過運動、情緒調節等方式讓肝氣順暢流動。
此外,驚蟄後氣溫回升,人體陽氣外越,若飲食辛辣或熬夜,易引發肝火上炎,表現爲面紅目赤、急躁易怒,需適當清肝降火,避免陽氣過亢。白樺表示,肝主藏血,春季易因肝血不足導致頭暈、視力模糊、指甲乾枯。尤其女性經期後或長期用眼過度者,尤需注重補血柔肝。
減酸增甘、調和肝脾
《黃帝內經》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唐代孫思邈曾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白樺認爲,春季肝氣旺盛,酸味入肝,但春季不宜過酸(如醋、山楂),反傷脾胃,應搭配甘味食物(如大棗、山藥、南瓜),能補益脾胃,調和肝脾。
白樺推薦如下飲食:綠葉蔬菜,如薺菜、菠菜、芹菜等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可清肝火、助排毒;芽類食物如豆芽、香椿芽等蘊含生髮之力,順應春生之氣,可助肝氣舒展;枸杞、桑葚、黑芝麻等酸甘化陰,滋養肝血,適合熬夜、目幹者;菊花、玫瑰花泡茶,可緩解目赤、頭痛。
此外,應注意少食辛辣燥熱(如辣椒、酒)、油膩煎炸之物,以免助火傷陰。
起居護肝、情志疏肝
“驚蟄後晝長夜短,人體應順應自然,‘夜臥早起’,不晚於23點入睡,早晨7點前起牀,利於陽氣升發。”白樺建議,可以晨起梳頭百下,頭爲諸陽之會,用木梳從前額向後梳,可疏通膽經、激發陽氣;午後小憩養肝血,11-13點爲心經當令,閉目靜坐15分鐘,能滋養肝血;避“風邪”,春主風,外出避免穿過於緊身衣物,以免束縛肝氣疏泄。
此外,中醫認爲肝爲“將軍之官”,情志抑鬱或暴怒最易傷肝。驚蟄時節,也可藉助以下方法調節情緒。
“噓”字訣:清晨面向東方,深吸氣後緩緩吐氣併發“噓”(xū)音,重複6次,可泄肝火。
踏青遠眺:登高或漫步公園,接觸自然綠色,肝開竅於目,綠色入肝,能舒緩情緒。
音樂療法:聽角調式樂曲(如《胡笳十八拍》),中醫認爲角音通肝,可緩解焦慮。
還可以按摩如下穴位。
太沖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每日按壓3分鐘,可疏解肝鬱、降肝火。
敲膽經:沿大腿外側褲縫線(膽經循行處)自上而下敲打,早晚各50次,助肝氣疏泄。
推肝經:坐位,雙手交疊從大腿根部(急脈穴)推向膝蓋,疏通肝經淤堵。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