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體裁衣助就業 陽光託舉促增收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凌青
農芳蓮坐在工作臺前,雖然下肢殘疾,但並不影響她手指翻飛,利索地將茉莉花茶仔細填入布囊。淡淡的茉莉香氣瀰漫在廣西橫州市茉盛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車間裡。這份製作茉莉香包的工作,月收入2600多元,更重要的是,基地離家近,方便她兼顧家庭。
“我曾經背井離鄉打工六年,身體狀況日漸下滑,加之家裡有讀初中的孩子需要照料,心裡總是很焦慮。”來自校椅鎮賀桂村的農芳蓮感慨,“現在能在家門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我很感恩!”
在橫州,越來越多像農芳蓮這樣的農村殘疾人通過就業幫扶基地實現穩定就業增收。橫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最新數據顯示,該市農村持證殘疾人31551人,農村就業年齡段殘疾人11229人,其中6378人有就業意願。近年來,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橫州市殘聯通過推進“陽光助殘基地”項目等舉措,力爭爲每一位有就業願望和就業能力的殘疾人鋪就一條切實可行的就業增收之路。
就業幫扶基地:特色崗位“揚長避短”
在校椅鎮石井村,村民雷少學是家裡的頂樑柱。今年41歲的他,家中有年事已高的父母,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妻子,兩個還在讀初中的孩子——生活重擔壓在雷少學的肩上,但他本身也是肢體三級殘疾,右手功能受限,不能做精細的工作。
今年3月,廣西發佈《自治區殘聯關於持續加強廣西“陽光助殘基地”項目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縣(市、區)需安排不少於任務數10%的殘疾人在就業幫扶基地,實現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穩定就業。每個就業幫扶基地安置不少於5名(含)殘疾人在崗就業。
在橫州市殘聯黨支部書記、執行理事會理事長葉保鋒看來,爲殘疾人開發就業崗位,最大難點在於個體差異巨大、崗位適配性不足。“殘疾人的殘疾類型、傷殘程度、生活能力差異極大,對崗位的適配需求高度個性化。例如,肢體殘疾人可能需要坐崗、低體力消耗的工作,視力障礙者需要語音輔助或觸覺操作的崗位。這種高度差異化的需求,導致崗位難以批量複製開發;同時,現有多數崗位是基於健全人能力設計的,若直接改造現有崗位,需投入大量成本,如無障礙設施、輔助器具,且改造後可能影響崗位原有效率,導致企業或機構缺乏動力。”他解釋道。
葉保鋒介紹,通過實踐,橫州市殘聯目前摸索出的關鍵經驗是立足“能力導向”,開發“揚長避短”的特色崗位,輔以精準培訓和輔助支持,聯動政策、市場與社會力量,讓崗位從“臨時救濟”變爲“可持續增收渠道”。
作爲橫州市建立的第一個“陽光助殘就業幫扶基地”,茉盛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根據殘疾人的不同情況,開發了電腦繡花、裁縫、縫紉、香包手工製作及清潔員等多樣化崗位,已安置12名殘疾人穩定就業,雷少學正是其中之一。
在就業幫扶基地,他被安排在車間看管機器,每天工作4小時,月收入1500餘元。其餘時間,他能回家摘茉莉花、幹農活、照料家庭。“這就是一場‘及時雨’。”已在基地工作了3個多月的雷少學說,“有穩定收入,又能顧家,我感激得很!”
產業幫扶基地:從“輸血”到“造血”
微風輕拂過橫州的田野,一場別開生面的“田埂課堂”正火熱進行。今年5月,“陽光助殘產業幫扶基地”的甜玉米種植技術培訓,吸引了校椅鎮、石塘鎮整整100名農村殘疾人學員。在這羣渴望知識的學員中,來自校椅鎮韋村村民李貴金格外認真。
52歲的李貴金是一位多重殘疾人(聽力四級、智力三級、精神二級),她的丈夫屬肢體二級殘疾,小兒子患病住院,但生活的重擔從未讓她低頭。去年,她加入了“陽光助殘產業幫扶基地”的甜玉米產業幫扶項目,免費領到了種子、有機土和化肥。
此刻,基地特邀的農技專家正用最家常的話向學員們講解“土地的脾氣”——什麼樣的土該早播,什麼樣的氣候要晚種。他深知學員們的特殊需求,講解時圖文並茂,教大家如何“見招拆招”。
對於李貴金來說,這次培訓不是她第一次接觸甜玉米種植,卻是讓她心裡更“踏實”的關鍵一步。“種植甜玉米前後期都有技術人員指導,”課後,李貴金臉上露出了笑容,“最放心的是,種出來基地包收,老闆直接來地裡拉,價錢有保障!”正是這份“種得放心”,讓她去年在基地的全程扶持下,甜玉米畝產達到了約2600斤,家庭年增收13520元。
要讓殘疾人的增收之路行穩致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據葉保鋒介紹,近年來,橫州市殘聯聯合第三方機構,採用“公司+協會+基地+殘疾人”模式,扶持殘疾人發展甜玉米種植、茉莉花種植、盆栽及文創手工等產業。這一模式如同搭建了一座穩固的橋樑:公司提供市場訂單、技術標準和兜底收購;協會搭建平臺、整合產銷資源;基地負責組織培訓、發放生產物資、進行技術指導和品質把控;殘疾人則結合自身能力,在基地扶持下安心投入生產。
多元託舉:編織“家門口”的增收網
在那陽鎮那市社區黃村,村民黃永進屬肢體四級殘疾,雖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但骨子裡不服輸的他白天在村裡清掃村道、維護公共設施,晚上又準時出現在鎮衛生院門口,換上保安制服,認真值夜班。穩定的收入也讓曾是貧困戶的黃永進心裡踏實了不少。而這份安穩,離不開橫州市殘聯與市人社局、鄉村振興局的精準聯動。
每年,工作人員都會藉着持證殘疾人基本狀況調查的契機,上門細緻摸排殘疾脫貧戶、殘疾邊緣易致貧戶的年齡、技能、身體狀況、幫扶需求,耐心詢問他們的就業意願,將這些信息一一錄入動態管理臺賬。他們結合村內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爲殘疾人開發、挖掘鄉村建設公益性崗位。截至目前,已有355名殘疾人在“家門口”的公益性崗位上穩定就業。
對有創業夢想的殘疾人,橫州市殘聯利用本級財政資金給予大力扶持,盲人按摩創業支持1萬元/人,其他符合條件的支持5000元/人。25歲雙目失明的陸梟就是受益者。2023年,他獲得1萬元創業補助,用於添置按摩設備和耗材,優化服務。如今他在石塘鎮經營的“經絡養生館”每月純收入穩定在4000元左右。
葉保鋒表示,下一步,橫州市殘聯計劃探索將郵政報刊亭轉型爲功能拓展的“蠶豆小站”,爲農村殘疾人開闢新的就業增收空間。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