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新增下達百億元以工代賑中央投資,助重點羣體穩就業促增收

7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簡稱“發改委”)表示,日前新增下達1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開展以工代賑加力擴圍促進重點羣體就業增收行動,支持26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1975個項目,預計發放勞務報酬45.9億元,助力31萬名重點羣體穩就業促增收。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的一項扶持政策,也是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的穩就業穩經濟政策工具之一。

發改委每年下達以工代賑中央專項資金,並推動國家重點項目、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實施以工代賑。截至2025年6月底,發改委聯合財政部共下達2025年度以工代賑中央投資295億元,支持地方實施以工代賑項目近6000個,預計吸納帶動70餘萬名困難羣衆就地就近就業,將發放勞務報酬超過110億元,有效拓寬羣衆就業增收渠道。

發改委表示,下一步將立足當前就業形勢,積極主動作爲,督促指導地方推動已下達投資的以工代賑項目全部開工建設,抓實抓牢重點羣體務工組織和勞務報酬發放等關鍵環節,同步做好項目常態化滾動式儲備,推動以工代賑切實發揮穩就業、促增收的逆週期調節作用。

突出紓困解難、可感可及和一舉多得

當前,以工代賑着力挖掘務工崗位擴大就業容量,突出“紓困解難”。本批1975個以工代賑項目瞄準返鄉迴流重點羣體集中、務工需求大的地區,圍繞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領域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挖掘工程建設、服務保障、項目管理和建後管護等各環節務工崗位,預計吸納帶動31萬名重點羣體就近就業,包括脫貧人口及防返貧致貧監測對象、返鄉農民工、其他農村勞動力等羣體。

此外,以工代賑着力提高勞務報酬佔中央投資比例,突出“可感可及”。本批投資將項目勞務報酬佔中央投資的比例提高至不低於40%,優先實施人工用量大、材料成本低、機械使用少的村道巷道硬化、鄉村生產道路改造、小型排灌溝渠疏浚、生態護坡護壩等勞動密集型工程。與此同時,推動地方落實以工代賑項目可不招標的要求,鼓勵“村民自建”“鄉建公司承建”等靈活發包方式,創新“鄉鎮政府+村級合作社(村民項目理事會、鄉建公司)+羣衆”的勞務組織模式,提高鄉村兩級基層組織動員能力,增加羣衆更多實際務工收入。本批100億元投資將發放勞務報酬45.9億元,佔比達45.9%。

另外,以工代賑着力改善羣衆身邊的生產生活條件,突出“一舉多得”。本批投資擬支持硬化各類村道巷道、改造縣城或鄉鎮連接村莊的小型道路共9640公里,疏浚小型排灌溝渠3762餘公里,整治農田9180餘畝,鋪設供排水管網2110公里,修建農村簡易橋涵、山坪塘和蓄水池等4842座。這些“小而美”的項目既能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又能提升農村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條件,覆蓋了一般政府投資支持不到的“末梢”,補上了部分建設領域的“盲點”和“死角”,打通了城鄉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

加力擴圍提標實施以工代賑,促進重點羣體就業增收

近日,發改委聯合有關部門印發了《以工代賑加力擴圍促進重點羣體就業增收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通過這項增量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困難羣體幫扶力度。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表示,近期以工代賑的新舉措和工作進展可以用“加力”“擴圍”“提標”三個關鍵詞概括。

此次《行動方案》要新增安排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對重點羣體較爲集中的地區予以支持。受益對象要擴圍,支持項目也擴圍。另外,《行動方案》將以工代賑勞務報酬佔中央對項目投入資金的比重由30%以上提高至40%以上,儘可能增加羣衆務工收入。發改委已經完成重點羣體摸底、項目謀劃申報等前期工作,正在抓緊組織開展項目審查,有序推進投資計劃下達工作。

下一步,發改委將推動各地最大程度挖掘以工代賑項目用工崗位規模,最大力度吸納當地困難羣衆參與建設,最大幅度提高勞務報酬佔中央投資的比例,多種方式開展培訓提高務工羣衆技能,充分發揮以工代賑中“賑”的實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陳莉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