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幫扶援助體系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完善幫扶援助體系,健全困難幫扶機制,加強幫扶對象能力培訓,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莘莘學子的關懷關愛,爲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提高認識,明確就業幫扶援助的重要意義
完善就業幫扶援助體系,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在就業領域的體現。
一是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業幫扶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關鍵舉措。完善就業幫扶援助體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體現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二是充分體現了幫扶援助的公益屬性。就業幫扶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公共資源分配、社會公平保障與人民福祉提升的核心理念。公益屬性體現在服務目標的社會性,就業幫扶政策以社會效益爲核心、以社會責任爲擔當,保障幫扶對象的基本就業權益,幫助其積累經驗並融入社會,發揮着社會兜底保障作用。
三是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建設幫扶援助長效機制的決心。將各地各高校形成的典型經驗和好的做法上升爲國家制度,爲促進幫扶對象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爲各地進行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提供了借鑑與遵循。
完善機制,落實就業幫扶援助要求
《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幫扶援助體系,將困難羣體幫扶納入制度化建設軌道。構建“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崗位推送—賦能提升—多維協同”的五位一體長效幫扶機制,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制度創新,是夯實高質量發展社會基礎的系統性工程。
精準識別機制。《意見》指出,爲脫貧家庭、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幫扶對象提供服務和援助。這就要求構建精準識別機制,即精準識別重點幫扶對象,確保幫扶資源真正覆蓋畢業生困難羣體。
精準施策機制。《意見》強調,要健全困難幫扶機制。這就要求構建精準施策機制,即在精準識別幫扶對象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綜合考慮畢業生家庭經濟、就業能力、身體心理健康等狀況,開展分層分類精準施策,實施“一生一檔、一生一策”實名制管理,實現幫扶措施差異化、個性化、實效化。
崗位推送機制。《意見》要求,鼓勵用人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聘幫扶對象。這就要求構建崗位推送機制,通過開發優質崗位、篩選適配崗位、優先推薦崗位、精準推送崗位,幫助畢業生困難羣體實現“能就業”“好就業”“就好業”。
賦能提升機制。《意見》強調,要加強幫扶對象能力培訓,這就要求構建賦能提升機制,即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職業技能強化、求職能力提升、生涯發展支持等能力培訓,提升畢業生困難羣體就業競爭力和職業長期發展能力,實現就業幫扶的“造血式”賦能。
多維協同機制。《意見》強調,推動政、企、校協同聯動和信息共享。這就要求構建多維協同機制,即通過政府部門政策協同、高校校內資源整合、家校企聯動,形成政策協同、工作聯動、服務銜接的幫扶合力。
強化措施,確保就業幫扶援助實效
宏觀層面要提高認識,強化工作協同。一要強化協同機制。教育、人社、民政等部門建立定期會商制度,統籌推進求職補貼發放、企業優先招聘等政策落地,確保跨部門幫扶措施形成合力。二要壓實高校主體責任。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由黨委書記、校長牽頭成立工作專班,定期召開就業形勢研判會,協調教務、學工、院系等力量集中攻堅,最大限度提高就業幫扶質量與水平。三要凝聚社會幫扶共識。通過主流媒體宣傳就業幫扶典型,引導國有企業設立幫扶對象招聘專崗,對吸納重點羣體就業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營造全社會支持氛圍。
中觀層面要健全機制,夯實高校主陣地。一要規範實名幫扶制度。落實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登記要求,建立“校—院—班”三級臺賬,動態更新就業狀態,及時配合人社部門做好信息銜接。二要強化資源保障能力。設立就業幫扶專項資金,重點用於就業能力培訓、企業導師聘任等支出。三要構建評價體系。將幫扶對象就業落實情況、求職補貼覆蓋率等指標納入高校考覈。
微觀層面要精準施策,提升就業幫扶實效。一要精準識別幫扶對象。通過學籍系統與民政部門低保數據比對,結合輔導員談心談話,建立脫貧家庭、殘疾畢業生等7類羣體實名數據庫。精準收集就業意向,綜合家庭情況和個人實際確定幫扶對象,不搞“一刀切”。二要精準匹配幫扶資源。組織就業指導教師、專業課教師、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優秀校友組建幫扶團隊,爲困難畢業生提供簡歷修改、面試模擬等“一對一”指導。三要精準開展分類幫扶。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持續提供崗位信息直至落實就業,對零就業家庭畢業生納入公益性崗位安置,對殘疾畢業生開發居家客服、數據標註等適配崗位。
(作者系湖北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1日 第05版
作者:張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