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全國人大代表葛海蛟:從“看過去”到“看未來” 打造科技金融立體化矩陣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下一步工作任務之一,針對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將建立投入增長機制。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葛海蛟看來,科技金融不僅是業務轉型的突破口,更是踐行金融報國的政治擔當。結合科技企業的發展特點,實現從“看過去”到“看未來”的理念轉變,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供全鏈條、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
爲支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到,到2027年,科技金融體系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需求更相適應。
3月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近期,爲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證監會、科技部等部門,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同時,還將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
葛海蛟認爲,當前,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被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爲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工具,科技金融成爲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支撐。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實體經濟血脈作用,爲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全鏈條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科技創新培育增長新動能,有力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葛海蛟表示,中國銀行將堅決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持續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把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理念化作紮紮實實的經營實踐,把服務中小企業落到實處、細處。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中國銀行支持科技型企業超10萬家,科技金融貸款餘額達1.91萬億元。
“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既要把握共性,又要突出個性。”葛海蛟表示,“我們積極統籌集團資源,不斷加大貸款投放與綜合服務力度,同時有效發揮集團綜合化經營特色,用好用實‘股、貸、債、保、租’等產品服務體系,有力打造科技金融立體化矩陣,提供全鏈條、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從而動態、全面、多維地滿足科技企業的金融需求。”
五年提供不少於1萬億支持人工智能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在3月5日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國新辦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表示,要抓住這次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機遇,使我國的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規模優勢充分結合,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努力推動人工智能真正能夠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今年1月,中國銀行發佈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行動方案,將以服務“人工智能+”產業鏈爲切入點,健全科技金融多層次服務,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未來五年(2025年至2029年)爲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各類主體提供不少於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債合計不低於3000億元。
“科技金融不是銀行的‘獨角戲’,而是多方共奏的‘交響樂’,必須搭建生態平臺,讓資本、技術、市場高效對接。”葛海蛟說。中國銀行積極培育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制定科創生態夥伴計劃實施方案,在加強集團內行司協同的基礎上,發揮客戶基礎優勢,引入外部資源,匯聚政府單位、投資機構、產業龍頭、行業協會、高校院所等科創生態各方力量。目前,科創夥伴計劃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廈門、南京、蘇州等11個地區陸續開展系列探索,並取得初步成效。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