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船”完成合並在即,全球最大上市船企來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造船業“世紀大重組”,終於在歷時一年的協調與審批後,步入了“臨門一腳”環節。
8月5日晚間,兩公司同時發佈公告稱,中國船舶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的交易早前已獲證監會正式批覆。接下來,兩家公司股票將自8月13日起停牌,復牌日期不定。此後中國船舶將正式通過換股吸並方式,向中國重工所有股東發行股份並收購其全部資產,中國重工將撤牌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審議兩船合併的股東大會中,有部分異議股東對所有議案全部投出反對票,他們將有權獲得兩公司大股東中國船舶集團提供的現金選擇權,可在8月13日前提交執行現金選擇權的申請。根據兩公司公告,中國船舶、中國重工的異議股東持有股份數量分別爲1853.85萬股和32305.32萬股,對應現金選擇權價格爲30.01元/股和4.03元/股,總價值分別爲5.56億元和13.02億元。
不過,以上現金選擇權或大概率不會被異議股東執行——從當前股價來看,截至8月5日,吸並主導方中國船舶股價已經來到35.01元/股,其較現金選擇權溢價16.6%。而只有中國船舶股價低於或接近現金選擇權時,兩家公司的現金選擇權纔可能被異議股東大額執行。
隨着兩家公司合併逐漸完成,標誌着“併購六條”發佈以來,又一個“超級”規模的併購重組案例得以快速落地;同時也意味着中國造船業巨頭正式試水資本市場,並驗證其合併後帶來的資源協同效應。
4000億與71天
“南北船”合併,無疑是近年最受矚目的央企資本化合並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均爲中國船舶集團旗下軍民融合造船工業企業。但兩家船廠核心技術存在互補。其中“南船”中國船舶主力船型包括集運、LNG/VLEC(液化天然氣)和其他特種船型;“北船”中國重工聚焦油輪與幹散貨船、軍船和海工裝備等。
隨着兩者的合併,新的中國船舶將實現綠色船舶技術互通、軍民融合經驗互相借鑑、細分市場逐個突破、議價能力整體提升的多維整合升級。
資產狀況方面,2024年末,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合併總資產合計超4000億元,超過了“南北車合併”總計約3000億規模的資產體量。財報方面,兩家公司2024年內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85.84億元和554.36億元;實現淨利潤36.14億元和13.11億元;合併完成後,雙方在年度營收和利潤規模上將分別超過1000億與50億級別。
訂單方面,截至2024年末,中國船舶在手民船訂單322艘、2461萬載重噸,價值2169.62億元;中國重工手持訂單216艘、3031萬載重噸,價值2337.68億元;兩者合計訂單載重噸數爲5492萬載重噸,佔全球手持訂單總量的15%,爲全球單一船舶法人主體訂單第一的企業。
2024年9月,中國船舶、中國重工首次披露公告合併計劃,順應了中船工業體系央企整合的潮流。2025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原則同意中國船舶、中國重工重組方案,重組流程迴歸公司與證券監管層面;2025年5月,上交所受理申請並啓動重組審覈,直至今年7月4日,上交所併購重組委審覈通過;同月18日,證監會批覆註冊。
自5月8日上交所受理申請至7月18日證監會批覆註冊,整個批覆流程耗時僅71天,足見當前對央企藉助資本市場實現整合的支持力度。
另據投行保薦人士告訴記者,隨着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合併落地,未來,市場有望看到更多的併購重組案例加速上會,併購重組市場也或將再度活躍。
強力迎接新週期
當然,兩船重組並非一帆風順。就在“南北船合併”推進期間,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持續,包括美國啓動的所謂“301調查”,一度令中國船舶、中國重工股價受挫,重組面臨不確定性。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4月,美方威脅對長途海運中的中資/中方運營船舶以及中國建造非中資船舶徵收港口費用,並嚴格約束美出口能源承運船隻與承運企業國籍。加之同期關於中國船舶企業“砍單”“移單”傳聞影響,今年4月8日,中國船舶股價一度跌至26.71元/股,距離彼時未經分紅調整的異議股東現金選擇權價格30.24元/股,折讓11.7%。
不過,隨着環境發生變化,包括中國近年來積極開闢新航線,強化東盟、中東航線合作,推進多邊船舶認證體系等工作實施,中國船舶製造業逐步重拾信心,中國船舶股價也迴歸現金選擇權之上。
近年來,中國造船行業不斷突破綠色、高附加值船型能力建設,並強化內部供應鏈韌性,藉助合併相互賦能,減少內部競爭。與此同時,因全球造船產能過去數年持續退出,短期無法恢復,加之高附加值、高性能船隻產能尤其稀缺,“船週期”供給矛盾仍然突出。分析人士普遍認爲,未來中國船隻訂單仍會長期處於滿負荷狀態,預計中國船舶等國內造船企業仍能受益於二十年一遇的船週期。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國企改革專家李錦指出,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重組將整合兩家企業的優勢科研生產資源和供應鏈資源,促進造修船先進技術的深度融合升級,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及下屬企業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實現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優勢互補。
同時,全球造船行業已開啓新一輪景氣週期。上輪上行週期中,中國造船廠開始參與並得到擴張。在隨後的十餘年低迷期間,全球船廠加速整合,造船市場開始往頭部集中。在本輪週期中,中國船廠接單能力較上一輪上行週期明顯強勁。這次重組完成,對中國船舶集團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團、成爲全球船舶行業的領軍者是一次強力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