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船企本週完成合併 法媒:「海軍巨獸」誕生
中國船舶合併中國重工,金額達1151億人民幣,成爲中國A股史上最大規模交易。圖爲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公司8日命名交付汽車運輸船「GRANDE TIANJIN號」。(中新社)
中美貿易戰正酣之際,中國兩家國有造船企業中國船舶及中國重工價值160億美元的合併案將於本週宣告完成,成爲全球最大的造船企業,中國船舶也是中國海軍的重要承包商,此次合併加強中國執行軍民融合戰略的能力。法媒對此以「海軍巨獸」來形容,此合併案也象徵中國在美國落後的領域裡確立主導地位。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後,中國造船業龍頭企業—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本週將與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重工)合併。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最初均來自同一家公司,因中國政府希望促進競爭而在1999年被拆分,兩間公司都屬於國有企業。
中國船舶的主要業務是商業性質,但也是中國海軍的重要承包商;中國重工則曾設計並建造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中國船舶表示,通過此次合併,將更好地滿足海軍對先進裝備的需求。
華盛頓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師福納樂(Matthew Funaiole)表示,這是中國主導全球造船業長期征途中的一個關鍵里程碑,「這將加強北京方面執行軍民融合戰略的能力」,商業和海軍生產正越來越多整合在一起,共享技術、人才與基礎設施。
根據分析機構克拉克森(Clarksons Research)的新訂單數據,去年這兩家公司合計佔全球市場份額近17%。根據最新的年度報告,合併後的新公司總訂單將超過530艘船,總載重噸超過5400萬噸,爲全球之最,年收入約爲180億美元。
根據美國海軍數據,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2倍。
不過,報導表示,中國的造船業也正面臨困難期,因爲美國可能對中國製造的船舶收取港口費,這使商家將目光投向中國以外的造船廠。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行動及各國對國內供應鏈的關注,可能導致全球貿易總量減少,意味着貨船需求會減少。而日本船企也試圖奪回市場份額。
研究中國國有企業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光立表示,中國不會輕易放棄,因爲造船業是中國希望打造的一項核心能力,「與美國的競爭將推動他們更快升級。」
本次「兩船」合併是2025年5月中國「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訂後首單通過審覈註冊的上市公司吸收合併項目,也是A股史上規模最大吸收合併交易。13日,A股三大指數均上漲,成交額近半年來首次破2兆元。
汽車運輸船「GRANDE TIANJIN」號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命名交付。(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