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中榮vs.臺電:政府賞罰錯亂的兩種寫照

臺電被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綁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爲控制健保給付,衛福部全面推動「醫院個別總額制」,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得超過前一年。中區從元月開始實施,一季下來,臺中榮總受到的影響最大,遭健保「斷頭」三億元,彰化基督教醫院則遭扣一億多元。中榮表示,身爲中部地區唯一公立醫學中心,站在收治急、重、難、罕病患的最後一線,無法拒絕病人求治;雖努力調控,就診人數依然爆量。

醫院不是賣場,病患也不是消費者;政府用「總額制」來管控醫院的收治量,從各個角度看,都顯不合理。且看,中榮努力救治病患,到頭來卻因患者數量超過前一年而遭斷頭,營收因而大受減損。相形之下,醫術較次或拒收病患的醫院,反而能獲得政府足額給付而受益。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必然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對醫院、對民衆都是負面發展。

這次衛福部推動「總額制」全面上路,主要是該制已在南區(雲嘉南)實施三年,認爲各醫院點值均未遭稀釋,「成效良好」,因而擴大實施。殊不知,全臺各區的人口分佈及醫療資源並不均衡,在南區實施成功,未必代表在中北區即能如法炮製。尤其,南區實施三年來,出現不少醫院拒收患者的現象,也有南部患者「越區」前往中北部醫院就診;不少南區醫院更變相削減醫護人員待遇,或變相擴增「自費」醫療項目。這些連鎖反應,不啻政府將健保負擔轉嫁給大醫院,大型醫院則再把成本轉嫁給患者。

目前中區僅有中榮一家公立醫學中心,它在無法拒收病患的情況下,「總額制」上路一季,就測試出制度不公。北區醫院的個別總額制則是四月才上路,俟七月驗收第二季的結果時,恐怕還會有更多怪現象發生。對於中榮首季遭斷頭三億,健保署長石崇良說,中榮首季實際收入達卅四.三七億元,較去年增加二.五億元,收入是成長的。話雖如此,健保署剋扣中榮三億元給付,實即佔了其收入近一成。健保署用不良的制度「沒收」中榮的努力,卻還振振有詞,這憑藉的是什麼「官威」?

三億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中榮可能得看幾萬個病人,纔有這些收入;但政府一眨眼,就能把它悉數沒收。可笑的是,中榮在那裡賣力看病治病,最後迎來的卻是政府的大棒「懲罰」,這算什麼英明治理?反觀賴政府,一年來未提出任何政績,卻成天在那裡搞大罷免、改路名、覆議釋憲、綠電火電,揮霍人民的血汗錢卻絲毫不以爲意。

最諷刺的對比,就是卓內閣心心念念要編預算撥捕一千億元給臺電。臺電對救人毫無興趣,它連穩定供電的基本任務都左支右絀;它關掉了便宜乾淨的核電廠,再用骯髒的火電來填補;它砸大錢購買昂貴的綠電,搞得自己虧損累累。對這樣專業敗壞、無法自主的公司,賴政府卻要連兩年給它千億元補貼。相反的,對於在第一線努力救治民衆的中榮,衛福部卻揮舞着大刀砍它的收入。任何民衆看到中榮和臺電的遭遇,都會覺得政府的賞罰制度太過錯亂、太不公平了吧!

對於習慣「相信制度」的人,可能會覺得任何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要,也有其合理性。但「中榮救人挨罰」及「臺電惡搞受獎」的對比,卻冷冷戳破了這個想像。如果人們不對制度提出質疑,惡質的制度就會不斷侵害社會的公平,甚至扭曲人們對是非善惡的價值認知。臺電因爲被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綁架,卓內閣對它的撥補,只是在遮掩自己的醜態;但中榮被剋扣三億,絕不是它做錯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