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疑美、親美、利美:從張憲義到沈伯洋
臺積電將對美國擴大投資千億美元,外界憂心核心技術競爭力,是否也會一起出走。圖爲臺積電高雄楠梓科學園區首座晶圓廠(F22廠P1)。 記者劉學聖/攝影
臺積電擴大赴美投資,證明賴政府無法守護國家利益與臺灣企業。民進黨捍衛自身立場、遮掩執政無能,本不足爲奇;然像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宣稱「沒有美積電疑慮」,卻格外引人矚目。原來沈伯洋近來被爆疑似在美國曾持有豪宅,其成立的「臺灣民主實驗室」,近年接收大筆美國、英國政府和民間基金會捐款,總額可能超過五千萬臺幣,因此其談話到底是爲維護誰的利益,也遭到質疑。
臺灣民主實驗室立場鮮明,聚焦「反中認知作戰」。如果是從臺灣利益出發,力主抗中保臺,儘管有意識形態對立問題,或任意將「反對民進黨」與「疑美者」抹紅的行徑,但終究屬於政黨競爭和言論自由範疇。然收受外國大筆捐款,主事者又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就非單純「政黨立場」可解釋。例如臺灣民主實驗室獲得美國政府補助的一個計劃,內容是要「影響外國公衆,擴大加強支持實現美國外交政策目的,促進(美國)國家利益」;亦即臺灣民主實驗室是爲「促進美國利益」而獲得補助並執行相關計劃。這不只是「親美」,而是「利美」,或爲美國所用。
近年來,在民進黨親美政策指導下,臺美看似利益一致;在綠營論述裡,符合美國利益就是符合臺灣利益,質疑美國則被認爲是「疑美者」,甚至被「沈伯洋們」曲解爲「中國的在地協力者」。但國與國之間有競爭、有合作,有零和、有雙贏,本就不可能永遠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當利益相同時「親美」,但利益衝突時,又該當如何?
臺美間國家戰略和利益衝突事件,過去例證不少。最爲人所知者,莫過民國七十七年的「張憲義叛逃」事件。當時我國在國家安全戰略考量下,秘密發展核武,但在接近研發成功階段,時任中山科學研究院核研所副所長的張憲義卻叛逃至美國,並將我國研發核武的機密全部提供給美國,最終使核武研發計劃胎死腹中。原來當時張憲義已被美國中央情報局吸收。張憲義以美國的利益爲利益,卻違揹我國利益。
臺灣民主實驗室收受美國鉅額捐款,已經讓沈伯洋的「親美」和「反疑美」立場受到質疑;如果在臺灣與美國利益衝突時,沈伯洋會優先考慮誰的利益?尤其沈伯洋擔任立委後,一直在外交國防委員會,近日更在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護航下,成爲外交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比起當年的張憲義,沈伯洋所能接觸的國防機密、所能影響的國安政策,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親美」與「利美」之間,界線也變得更加模糊。
美國對臺灣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必須認清的事實是,美國守護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最近臺積電赴美擴大投資,更說明美國的利益不等於臺灣的利益。從國安法、政黨法、人團法、政治獻金法等,我國均對外國政府、團體企圖影響我國政治持戒慎恐懼態度;遊說法更明定國防外交事務爲「外國遊說所不許」。但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嚴格管控大陸金錢介入,另一方面卻讓獲美資助、「實現美國外交政策目的」者成爲國安要角,如果這不是國安隱患,什麼纔是國安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