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加深疑賴論

(圖/本報系資料照)

從賴清德開始競選總統以來,國安高層擔心「疑賴論」發酵,會損害國際社會對民進黨的信任度。因此有別於蔡英文,賴強化「國家內部有敵人」的論調,對內鞏固基本盤,對外塑造執政黨反中愛臺灣、愛民主的形象。爲達此目的,賴必須仰賴有系統性抹紅能力的專家,其最好還能夾帶學術論述,並且自帶組織乾糧。綜合以上條件,認知作戰專家沈伯洋雀屏中選,只可惜後見之明,這無非是一場災難。

沈伯洋聲名鵲起於其看似嚴謹的認知作戰理論。這套筆者始終認爲「政治效用」大於「學術貢獻」的理論,很遺憾的,不只義務役新訓被強迫收看,每當社會出現反對執政黨雙標或政府施政的聲音,就會被匿名的國安高層用本地媒體、用特定外國媒體放話,企圖利用「中國認知作戰」爲「臺灣執政黨」脫罪。

筆者長期主張認知作戰根本就是玄學。在「後真相」當道的社羣媒體時代,「認知」(perception)本就是政治傳播、商業傳播的兵家必爭之地。政治或商業團體透過廣告、行銷、短影音爭取受衆的「正向認知」,或透過負面宣傳形塑「負向認知」達到政治、商業目的,這種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通行的常態性行爲,竟然也能用「認知作戰」四個字重新包裝,還能發展出學術理論,可見其臉皮之厚。

認知作戰從概念發想到實際應用,就是民進黨用來打壓異議者,轉移施政不力焦點,藉以鞏固國內支持、包裝抗中形象的政治工具,但近期邊際效應大幅遞減。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沈伯洋父親被中國大陸懲戒後執政當局的迴應。

沈父以「中國臺灣」登記對岸海關,高達75%產品從大陸出口並從中獲利都是鐵打的事實,但綠營的迴應卻是「中國認知作戰」。質言之,國人之所以憤怒,是按照沈的理論,他最親近的家人也該被沈唾棄,但沈伯洋選擇雙標狡辯,而民進黨選擇包庇護航。依照實際情況分析,國人對沈、對民進黨產生負面認知,是基於沈和民進黨的言行,如此看來,根本是綠營對國人進行認知作戰。

口嗨抗中但不願意承擔後果,面對人民質疑動不動喊告抹紅,還振振有詞說自己被抹紅,在國安高層共諜案嚴重損害理念相同國家信任的同時,沈伯洋的持續狡辯讓提名他的賴總統更顏面無光。更嚴重的是,這可能導致更系統性的國安疑慮,加深國際疑賴論。執政黨高層是否該與沈伯洋切割,必須做好相關準備。(作者爲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