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誰能打造韌性?蔣萬安戳破賴清德團結假象
2025年城鎮韌性演習日前登場,AIT處長谷立言(左一)到場,臺北市長蔣萬安(前左)和賴清德總統(前右)致詞時對「團結」的定義南轅北轍,幾無交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部城鎮韌性演習登場,賴清德總統和臺北市長蔣萬安共同視導戰時急救、災民收容等演練。不過,最受矚目的是,賴清德和蔣萬安爲「團結」定義相互喊話過招。蔣萬安直言,團結來自於「我們都是一家人,槍口絕對不對內」的共同信念;賴清德回擊,團結要有反共、反併吞、護主權的共同信念,進而形成反共護臺的具體行動。在國家最需要團結的時候,社會上卻對何謂團結與如何團結感到疑惑,朝野更見分歧,凸顯了賴政府執政下臺灣社會韌性的困境。
賴總統上任以來,團結不離口,插刀不鬆手。他的許多國政談話和黨內外公開講話,已經可以編纂成一部厚重的「團結史話」;但與此同時,從召喚青鳥到推動大罷免,民進黨剿滅在野的行動也愈來愈強烈。當大罷免遍地開花的時候,賴清德也把「團結」語彙推到最高峰:他把首度結合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七月,訂爲「國家團結月」;他更親自擬定十大主題,打算在全臺各地展開「團結國家十講」。
不料,「團結十講」讓藍綠都反彈,以致第四講之後就藉着颱風順勢暫停。綠營反彈,因爲每一講都引起爭議,不利大罷免。藍營反彈,則不但因爲「團結十講」目的是爲大罷免壯威助勢,根本是「正面擁抱、背後插刀」;更因爲賴清德要的團結,是要團結在他麾下、以他爲中心的團結,而非包容異己、尊重分歧的團結。賴清德第二講談團結時就表明,他要的是「打掉雜質」的團結。
但賴清德要中華民國國旗的中華民國派和臺灣獨立旗的臺派,共同團結反共,卻顯得很混亂。賴清德描繪了青鳥上凱道兩旗並存的奇景,他的臺獨表述應能鼓舞臺派,但臺獨從意圖消滅中華民國,到借殼寄生中華民國,還把中華民國變成「非中國」,中華民國派能接受嗎?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質疑,當兩岸之間不再保留模糊空間,武勇作法或可對內做文宣式的消費,但在國際上難以推銷。
賴清德對團結行動的要求,則讓人疑惑。賴清德要讓「中華民國派反共、臺灣派守護臺灣」;他回擊蔣萬安時,也引述團結第二講提到的這項任務分派,作爲團結反共護臺的具體行動。但爲什麼中華民國派必須反共,而臺灣派才能護臺?彷彿中華民國派不反共難除原罪,愛臺護臺則是臺灣派專利。但如果反共才能護臺,護臺唯反共一途,兩岸還有和平與交流嗎?難怪主張和平就被扣紅帽,進行交流就被質疑賣臺。賴清德到底是在促進團結,或是在分化對立?
賴清德闡釋「團結」意義,是從反共、反併吞、護主權的共同信念,到形成反共護臺的具體行動。但賴清德的國家路線與戰略,不但是臺灣內部撕裂的因子,更頻踩紅線招來中共圍臺軍演;他的反共、反併吞,卻是先在內部尋找敵人,甚至扣紅帽製造敵人;他要護主權,卻搶着跪舔美國,妄圖「脫中入美」;至於反共護臺,民進黨最具體的行動,就是販賣「芒果乾」,進行民粹動員。
蔣萬安以「一家人槍口不對內」,揭穿賴清德的團結謊言;又以「真正的團結,才能打造韌性,守衛家園」,戳破賴清德的團結假象;更以「把臺灣變成熱點,把戰災變成現實」,直指賴清德反共思維與護臺決策的盲點。一場城鎮韌性演習,賴清德和蔣萬安當着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長谷立言面前,爲「團結」過招。也許美國終於看到賴清德無力團結臺灣,也目睹賴政府把臺灣社會韌性推入困境,但這能改寫賴清德的「團結史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