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落實居住正義打造社會韌性

政府若要真正落實居住正義,需加強盤點整合公共資源,配合都市計劃增加興建社會住宅,同時透過稅制優惠鼓勵其儲蓄購屋。圖/本報資料照片

過去20餘年以來,追求「居住正義」願景,始終是政黨執政時聚焦的重要政策。不過,近年來受到海外臺商資金迴流、超額儲蓄劇增及資產保值風險考量,加上營造成本上升影響,造成國內房屋交易價量屢創新高,受薪階級薪資陷入成長停滯的同時,又要面對着房價不斷飆揚的雙重壓力,築巢安居的夢想逐漸化爲泡影。

此一期間,中央銀行採取了七波房貸信用管制措施,讓房市降溫。不過,依據聯合徵信中心「房貸平均授信額度」資料統計,從2009年第4季的500萬元、2012年第2季600萬元、2014年第3季700萬元、2020年第3季800萬元、2023年第1季900萬元、2024年第2季突破千萬元,不斷上升至第3季的1,042.5萬元,顯然並未有效遏止房價持續飆揚的走勢。

聯徵中心的資料還可發現,至2024年10月,房貸人數突破220萬人再登高峰,顯示近1成人口肩負房貸壓力;如將肩負房貸同時背扛信貸的雙貸族羣加以統計,一年內暴增2.7萬人,人數來到38.4萬人,同樣創下歷史新高。意味着隨房價大幅飆揚,造成房貸負擔不斷增加,加上物價持續上漲,導致存款相對減少,部分民衆必須透過信貸,填補足日常生活資金的缺口。

再以內政部「房貸負擔指標」最新統計分析,2024年第二季整體負擔佔家庭可支配所得比重達46.02%,較第一季上升1.72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高。亦即在家庭可支配所得中,需要將其中4成以上移挪繳納房貸;其中又以臺北市的70.69%最高,需要將家庭所得收入的7成移挪繳納房貸,僅3成作爲日常生活消費。

另一方面,內政部公佈的房價所得比(即購屋痛苦指數)最新統計觀察,2024年第2季房價所得比高達10.65倍,意味家庭所得不吃不喝需要10.65年始有能力買房。至於六都購屋痛苦指數方面,以臺北市最高達到16.36倍,依序爲新北市的13.71倍、臺中市12.69倍、高雄市10.39倍、臺南市10.29倍及桃園市9.13倍。

觀察上述數據,很顯然地,民衆購屋不易困境已到不容輕忽的地步。過去以來,藍綠政黨執政時,不論是利用公共閒置土地,透過官民合作興建「合宜住宅」政策,提供經濟弱勢民衆取得適宜價格購屋,抑或推動安心住宅計劃,主導興建「社會住宅」政策,保障經濟弱勢族羣取得安居權益,皆希望有效解決民衆購屋不易的困境,卻又因住宅政策定位模糊無法達到目標,致居住正義陷入進退維谷困境。

面對「資產保值」的傳統觀念,政府住宅政策除以永續發展爲前提,也須兼顧經濟弱勢族羣達到築巢安居的目的。其中西方的「社會住宅」政策,雖存在只租不賣的「缺點」,讓租屋的民衆無法獲致房價上漲帶來的資本利得,但從落實居住正義的角度,又是政府無法推卸的責任,是否享受資本利得也非政府的考量。亦即政府若要真正落實居住正義,需加強盤點整合公共資源,配合都市計劃增加興建社會住宅,或在一定期間內,以更低廉於市場的租金提供經濟弱勢族羣安居,同時透過稅制優惠鼓勵其儲蓄購屋。

政府已將「社會韌性(Societal Resilience)」列入國家的發展目標之一,居住正義是不可忽略的關鍵指標。與其砸錢編列經費從事租屋補貼,不如將公共資源投入興建提供永續經營的社會住宅,甚至提撥經費補貼經濟弱勢族羣儲蓄購屋所衍生的貸款需求。至於住宅政策調整上,除了提高容積獎勵外,透過稅制優惠吸引民衆參與推動都市危老建築更新,藉此增加住宅供給,抑制房價飆揚,始能落實居住正義,打造社會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