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光電板就地粉碎,彭啓明說好的回收呢?

環境部長彭啓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丹娜絲颱風對南臺光電場造成重創,當時經濟部極力強調光電板「無毒」,不會造成污染;環境部長彭啓明也稱光電板九成二可以「回收」,並保證兩週內清理完畢。誰料,最近嘉義光電場被爆出不僅仍未清完,臨時堆置場還流出紅色液體,引起居民不安。更扯的是,有業者竟將受損光電板和浮具「就地粉碎」處理,徹底扯破政府宣稱「光電板回收制度完整」的謊言。

丹娜絲侵臺迄今已逾一個半月,其間彭啓明幾度改口,先說兩週內要清理完畢,後又改稱一個月,近日又改口八月十九日前完全清除。然而,泰商元昱光電在嘉義幾座滯洪池設置的光電場,兩度遭罰款三百萬元,業者除了推拖拉,最後乾脆就地將受損光電板和浮具壓碎,當一般廢棄物處理。可想而知,其最後去處就是胡亂棄置掩埋,不會進入光電板回收系統處理。

先前彭啓明信誓旦旦,說每片太陽能板都「編有序號」,由經濟部能源署分十年向業者先行徵收後端處理費用,因此每片都可「回收」。問題是,政府設有「回收機制」是一回事,制度的「可行性」又是另一回事,官員是否「落實執行」更是另一回事。若要提取舊太陽能板的銅、銀等金屬再利用,技術條件及成本都相當高,回收業者未必有利可圖。更何況,面對風災變故,業者寧可挨罰也不願將光電殘片送入回收系統,更充分證明政府所謂的「完全回收」,只是一篇政策神話。

近兩個月來,南部光電場被爆出的怪現象,集中反映了臺灣太陽能光電發展的浮濫與畸形。更值得深思的是,除了諸多官商勾結及行政放水弊端,其中還潛藏着嚴重的「社會成本」沒被看見。稍早高雄大樹的和山光電場的「鬼剃頭」事件,基本上是不計代價地亂砍亂建,把土石流的危機留給鄰近村落。屏東佳冬的海上光電浮臺,則是不自量力的計劃,政府拿上億預算去補助一場無知的遊戲。

人們必須注意的是,這些光電災難事件層出不窮,皆與國家機器的權力濫用有關。鬼剃頭的和山光電場,原爲自來水公司的土地,因「配合政策」,將閒置土地招標給民間業者開發。嘉義的滯洪池原爲國有土地,因政策思維錯誤,開放業者設置光電場。包括因風災受損的光電板,竟全部堆置在臺糖的土地上,任風吹雨打流出紅水。臺糖、自來水等公營事業土地遭濫用,難道不是民進黨爲不當政策剝削國家?這些眼前看不見的社會成本,最後都要國家和人民付出代價。

最近在覈三延役公投的辯論中,代表正方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他說,核三廠一年的發電量雖僅佔總髮電量的六%,但對比發展多年的綠能,風力發電去年僅貢獻三.六%,太陽能發電也只有五.三%。換言之,一座核三的發電量,竟然比整體光電量還多。這個事實,大大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近九年來,全臺光電板鋪天蓋地地設置,屋頂、農田、埤塘、山丘四處蔓延,對臺灣的土地和環境已構成嚴重侵吞。這些亮晶晶的神奇電板,吃掉了大量土地;結果,它的總髮電量竟還比不上一座運作四十年的核三廠。那麼,能源政策這麼多年來到底在忙什麼?人們賠掉龐大的環境代價,到底換得什麼用電安全?

最令人憤怒的是,民進黨政府誇誇其言的所謂機制,根本形同虛設。「招標發包制度」圖利綠友友,「躉購制度」其實在腐蝕臺電的財務,而「回收制度」則是買空賣空。這從嘉義滯洪池光電板被就地粉碎,已一目瞭然。